当前位置:
宁波市“十一五”工业科技发展专项规划
甬科计[2006]154号
  • 阅读:
  • 时间:2006-12-21 00:00
  • 来源:信息院来源:宁波市科学技术局
  •   为加快工业领域科学技术进步,推进企业自主创新,促进工业经济健康、稳定、快速发展,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根据《宁波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宁波市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背景与现实基础
         (一)发展背景
         随着经济全球化与知识经济的快速发展,国际上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向中国转移,跨国公司纷纷在华设立研发中心,中国经济多年持续高速发展,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取得初步成效。我国东部地区进入工业化中后期阶段,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历史使命,要求东部地区以科技创新来突破要素瓶颈和环境制约,由资源驱动迈向创新驱动,推动产业向价值链高端迁移,以提升国家和本地区的核心竞争力。
         改革开放20多年来,宁波市凭借体制优势、港口优势和发展基础,工业科技得到了快速发展。为摆脱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宁波市实施了科教兴市“一号工程”,取得了良好成效,但制约工业科技发展的深层次矛盾依然存在。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营造良好的创新发展氛围,加快解决工业科技发展的各种问题,促进工业科技迅速发展,已成为宁波经济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现实基础
         “十五”期间,宁波市通过政策扶持、技术引进、技术改造、建设科技园区等,促进了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推动了工业科技的快速发展。
         政策法规相继出台。宁波市对技术引进、技术改造以及发展高新技术等方面先后出台了相关的优惠政策,如《关于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决定》等,尤其是2005年《关于进一步增强科技自主创新能力 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的出台,为工业科技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科研经费投入加大。“十五”期间,宁波市政府财政科技累计投入24.4亿元,年均增长30.5%;累计带动企业的科技投入120多亿元。全市财政科技投入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从1999年的2.15%增长到2005年的3.22%。5年来,为创建企业工程(技术)中心等研发机构,宁波市各级政府投入近4000万元,引导企业研发机构投入5亿元。
         创新平台建设力度增强。到2005年,宁波市共引进了兵科院宁波分院、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等10家大院大所,建有市级以上企业工程(技术)中心137家(其中省级66家,国家级3家),市级以上重点实验室27家(其中省级4家,国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家、科技部省部共建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家),科技创业中心10家(国家级2家),高等院校15所,市属科研院所15家,博士后工作站16家。这些大院大所、工程(技术)中心、实验室等正在成为企业的技术开发基地、人才集聚基地、技术服务基地和科技成果转化基地。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加快。到2005年,市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94家,其中国家级66家,产值上亿元的企业107家。2001年到2005年,高新技术产品产值从430亿元增长到了1531亿元,年均递增37.4%;规模以上企业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规模以上企业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从2000年的20.8%增长到2005年的约33%。宁波已初步形成了“一区多园”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格局。
         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取得成效。五年来,宁波市累计完成技术改造投入1300亿元,完成财政技改贴息7.5亿元,其中市本级4.3亿元,先后创建了100多家国家、省、市级CAD/CAM/CIMS应用工程示范企业,启动了国家重点成果推广计划“CAD/CIMS”项目,成为“CAD/CIMS”的试点城市。在机械、服装等传统优势行业积极推广应用信息技术,有11家企业成功入围中国信息化500强。
         授权专利快速增长。“十五”期间宁波市累计授权专利达到1.6万件,是“九五”的3.5倍,年均增幅19.2%,实施率达到55%以上;其中,2005年宁波市授权专利达3800件,是2000年授权专利2.4倍。
         科技成果不断突破。“十五”期间,宁波市累计有446项科技成果获得省、市科技进步奖,其中省级75项;2005年,有1项科技成果还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实现了国家科技进步奖零的突破。“十五”期间,宁波市列入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共651项,其中列入国家“863计划”和“973计划”17项、国家重大科技攻关计划34项。
         科技服务得到加强。到2005年,宁波市形成了生产力促进中心、市专利事务所、市科技情报所、市技术交易中心、创新服务中心以及各级创业中心等为基础的服务社会化、功能多元化的科技服务体系;市级科技中介服务机构36家,市级以上各类科技孵化器10个,总孵化面积20多万平方米,毕业企业86家,在孵企业568家。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自主创新的工业科技体制还有待完善。以市场为导向的宁波市工业经济发展的机制已经起步,但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尚不健全,企业作为创新主体的地位还未确立,科技创新还未形成“协同作战”局面。深圳市在“十五”期末,已基本形成了90%以上研发机构设立在企业,90%以上研发人员集中在企业,90%以上研发资金来自企业,90%以上职务发明专利出自企业的以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体系;宁波与之相比,差距较大。
         工业科技投入不足。2005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技术开发费支出44亿元,占其销售收入的比例仅为0.97%。5年来,宁波市政府财政科技累计投入24.4亿元, 而深圳市“十五”期间财政性科技投入达82亿元,其中用于资助企业自主创新活动的资金占85%,带动企业投入研发经费400多亿元。
         工业科技人才缺乏。科技人才资源的供给仍不能满足企业技术创新的需求。截至2005年底,全市20.59万名科技工作者近一半在事业单位工作,约三分之一在民办非企业单位,在国有企业及非国有企业单位的只占12%和4.8%。而深圳市在企业从事研发、创新的科技人员已达7.85万人,达到其全市研发人员总数的90%。
         科技开发能力薄弱。宁波市企业的技术开发能力薄弱,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项目和高新技术项目储备不足,原始性创新的成果不多,发明专利仅占授权专利的3.9%(2005年)。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拥有专利的企业只有17%。宁波市获得国家授权专利数连续五年保持浙江省第一,在全国各大城市中名列第五,但所获专利绝大部分为外观设计专利,发明专利所占比例较低,在2005年获得的3985件授权专利中发明专利只有157件,比例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与之比较的深圳市在2005年专利授权量为8983件,其中发明专利906件,占全部授权专利的10.1%。宁波与深圳相比,差距很大。同时,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整体研发能力仍然薄弱,服务地方经济能力不强。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全国科技大会精神为指导,树立科学发展观,围绕省委“八八战略”和市委“六大联动”,按照“自主创新、重点突破、支撑发展、引领未来”指导方针的要求,深化工业科技体制改革,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培育一大批工业科技人才,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速应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实施“1520”工程(1个工业科技创新体系,5大高新技术群,20个重点专项),以工业科技发展促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升工业国际竞争力,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二)基本原则
         坚持市场导向与政府扶持相结合。以市场为导向,根据工业现代化发展需要,确定技术创新的方向与重点,优化配置工业科技资源。同时加强政府的宏观指导,对重大科技项目给予政策、资金和服务的扶持,引导企业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
         坚持以制度创新推进技术创新。深化工业科技体制改革,在充分发挥市场对工业科技资源配置作用的前提下,增强政府的宏观调控与服务能力,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建立鼓励自主创新良好的运行机制及政策规范,充分调动科研院所、研究基地、工程技术中心和高校等各类创新主体的创新动力,促进工业技术创新。
         坚持重点突破促进全面协调发展。根据宁波产业分布特点,对重点领域要重点攻关,掌握核心技术,利用技术扩散效应,带动产业链的关联技术创新,促进工业科技的全面协调发展。
         坚持以人才聚集推动工业科技创新。吸引与培育一大批工业科技人才,形成能力、学历、职称、专业等结构合理的工业科技队伍,推动工业科技人员向企业聚集。
         坚持高新技术发展与改造传统技术相结合。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积极运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推进工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和国际竞争力。
         (三)总体目标
         到2010年末,全市形成以企业为创新主体、以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为依托、产学研相结合、为工业发展提供有效支撑和服务的区域工业科技创新体系雏形;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逐步增强,高新技术发展迅速,传统工业普遍得到改造提升,掌握电子信息、光机电一体化、新材料、生物与医药、新能源与环境保护等五大高新技术群中部分核心技术,构筑与完善工业科技创新体系。
         ——人才队伍。工业领域科技人才比例和结构更趋合理,工业领域专业技术人才在三个产业中的比重提高到35%,科技创新领军人物比例不断提高。
         ——经费投入。全社会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1.5%,其中工业科技经费投入占75%;市、县级市以及县(区)的政府财政性科技投入占同级财政经常性支出比例分别达到6%、5 %和4 %,政府财政性科技投入引导带动企业科技投入比重达到1:8。
         ——创新支撑平台。建成国家级企业工程(技术)中心10家、重点实验室4家;省级工程(技术)中心100家,省级重点实验室8家;市级重点科技创新服务平台10个,市级重点实验室30家,市级企业工程技术中心200家。
         ——高新技术产业。高新技术企业达到 600家,其中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达120家。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40%以上,全市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5%。形成一批在核心技术上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国际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企业。
         ——科技服务平台。建成面向产业集群的科技服务、行业专业创新服务、公共科技基础条件等不同层次的10个重点公共科技服务平台。推进产业孵化体系建设,使在孵科技企业达到 1000 家,总孵化面积超过 40 万平方米。
         三、发展重点
         “十一五”期间,组织实施“1520”工程,以企业为主体,构建与完善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重点发展电子信息、光机电一体化、新材料、生物与医药、新能源与环境保护等5大高新技术群,培育一批创新能力较强的企业,优先支持20类关键技术,确保取得重点突破,实现技术跨越。
         (一)构建与完善工业科技创新体系
         紧密结合我市工业经济的现实基础和发展需求,构建与完善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
         1、强化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
         各级政府通过鼓励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知名品牌,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加大知识产权保护的执法力度,完善自主创新的激励机制,实行支持企业创新的财税、金融和政府采购政策,改善市场环境,发展创业风险投资,支持中小企业提升自主创新的能力等各种措施,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
         2、培育一批高新技术企业与科技型中小企业
         优先支持带动性强、可能实现技术跨越、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地方特色的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研发活动,引导企业逐步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开发、应用、掌握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同时,扶优扶强,培育与壮大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大力发展创业风险投资,增强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
         3、在重点企业发展壮大一批国家和省、市级工程(技术)中心
         根据企业工程技术中心评价结果,加大财政性资金支持力度,重点扶持能带动整个行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的龙头企业工程技术中心,发挥企业工程技术中心对行业的示范和辐射作用,促使我市龙头企业真正成为同行业的技术辐射示范企业。同时,支持和鼓励有条件的大中型企业组建研究开发院,从事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和公共技术的研究。
         4、重点建设吸引龙头企业研发机构集聚的市研发园区
         在高新技术开发区内建设研发园区,努力把研发园区建设成为科研配套设施完善、环境优美、利于吸引各类高水平研发机构和人才的科技创新研发基地,在研发园区聚集一批高水平的研发机构和科技人才,使之成为我市行业龙头企业与重点企业的科技创新聚集区域,产生技术溢出的社会效益,带动中小企业研发能力的提高。
         5、加快以企业为主体的重点实验室和实验基地建设
         大力推进产学研合作,充分发挥高校和科研院所在人力资源与科技设施在科技创新中的作用。要加快以企业投资、控股的重点实验室和实验基地建设,提高实验、试验和检测能力,创建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的新型合作机制,共建一批“开放、流动、协作、共享”的国家和省、市级重点实验室、实验基地,使我市若干优势领域的实验试验条件和实际研究能力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6、促进科技中介机构、科技服务平台和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建设
         大力发展和规范技术评估、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技术转移、专利代理、科技信息等各类科技中介机构,使其成为技术市场发展和科技成果转化的桥梁与服务平台。着力构建跨单位、共建共享的公共科技基础条件类、行业与专业创新类及面向产业集群的区域科技服务类平台。发展壮大一批重点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强化服务能力、提高服务水平、创新服务机制,为中小企业提供技术开发、产品设计、成果转化、检验检测、企业诊断、技术培训等技术服务。
         7、加大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力度
         构筑新型辅育孵化器模式,积极引入社会力量创办专业孵化器。根据专业领域积极引导扶持建设专业孵化器,拓展和提升孵化器服务范围、服务功能和服务水平。同时设立科技孵化专项,支持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提高孵化服务能力。
         (二)重点发展五大高新技术群
         紧紧围绕工业规划重点产业,重点发展电子信息、光机电一体化、新材料、生物技术与现代医药、新能源与环境保护等五大高新技术群,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实现跨越发展,加快应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支撑临港产业发展,提高工业整体竞争能力,培育科技新型产业。
         1、电子信息技术群
         发展目标:以微电子设计和工艺、移动通讯终端设备与网络设备、数字音视频技术为技术攻关重点。提升移动通信产品、软件、集成电路、计算机、网络设备、数字产品和电子元器件的开发设计能力,进一步提高通信与网络产品、半导体材料、新型电子元器件等优势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扩大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与产品的比例。
         2、光机电一体化技术群
         发展目标:以数控装备及先进制造设备、自动化和柔性化系统为技术攻关重点。通过引进技术与自主创新相结合,提升专用设备、通用设备、电气机械等研发制造能力和系列化、成套化与柔性化水平,汽车零部件生产的专业化和系统集成能力,加强数控精密高效加工设备应用。
         3、新材料技术群
         发展目标:以纳米材料、高性能金属材料及新型功能材料为技术攻关重点。扩大新材料的应用领域,争取在磁性材料、高分子材料、新型环保电池及其它专用材料等具有竞争优势的领域技术上取得突破,掌握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着重发展高能级磁性材料、纳米材料、高分子材料、光电子材料、金属材料、无机与陶瓷材料,加强新材料应用开发,力求应用上取得突破。
         4、现代生物技术与医药技术群
         发展目标:重点推广应用和研究生物芯片技术、新型生物能源、环保生物技术、基因治疗技术、干细胞移植技术等现代生物技术,重点培养应用生物制药技术的医药类高新技术企业。
         5、新能源与环境保护技术群
         发展目标:在太阳能综合利用技术、兆瓦级风力发电技术,储氢与燃料电池技术,生物质资源燃料化(成型、改制、浓缩)技术和生物质发电技术等一批关键技术上有较大突破,发展太阳能、风能、化学能、潮汐能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尽快实现其规模化利用。
         四、优先发展技术
         1、集成电路设计与嵌入式软件应用
         重点研究数字通信、智能家电、工业控制、信息安全等领域的集成电路设计技术。力争在音视频、网络处理器和射频芯片等领域有所突破。具备提供从系统方案、软件、仿真系统到芯片全方位的支持能力。加快集成电路设计开发平台建设,加大对重点整机企业建立集成电路设计及嵌入式软件的开发投入,推进集成电路设计与整机制造联动发展。
         2、移动通讯终端设备与网络设备产品开发
         研究制造符合3G标准的新一代移动通讯终端设备与网络设备。重点开发符合3G标准的掌上电脑手机等智能手机及其他新一代移动通讯终端设备,开发符合3G标准的移动通讯网络设备。
         3、半导体照明(LED)技术
         重点研究高电光转换效率的新型器材结构设计与制造;大功率LED芯片的结构设计、p型氮化镓欧姆接触和电极图形的优化设计及其封装技术;半导体照明灯具的人性化设计技术;单芯片直接发白光技术;加快OLED在照明领域的应用。
         4、数字电视与数字音视频技术及应用
         重点支持数字电视前端设备和系统、数字音视频编解码系统、数字电视核心器件、数字电视专用软件、节目制作设备等的开发及产业化,促进有线电视数字化,实现数字电视应用和产业的互动发展;支持开发数字音视频接入播放、数字监控、移动多媒体终端、数字影相设备、激光视盘机等,构建数字音视频完整产业链。
         5、新型显示技术及产品
         引进、消化及重点研究开发液晶显示(TFT—LCD)、等离子显示(PDP)、有机电致发光显示(OLED)等主流平板显示器件技术,在超薄玻璃、大尺寸TFT工艺、彩色滤光片基板、驱动电路、背光源等方面取得突破。
         6、数字化制造技术及设备
         重点研究开发高性能伺服机电及高精度数字化智能控制系统,高性能的车、铣、镗数控机床及加工中心, 高精度多轴联动数控机床、可重组柔性数控机床及特种数控机床,数控机床功能部件(动静压高速主轴、直线滚动导轨、旋转7台、刀库、动力卡盘、光电传感器等),新型模具和文具机械成套设备。推进造纸、修造船等临港产业的数字化设备应用。
         7、精密高效加工和成形设备
         重点研究精密零部件(如精密轴承、高速齿轮)的成套加工技术,近终形加工技术(如精密铸造、精密锻压、精密冲压、超塑性成形、回转成形),自动化成形装备及集成系统,快速原型成套技术及装备,相关工艺过程分析、模拟和优化软件,模具加工工艺及设备等。
         8、高压输变电及控制设备
         研究开发封闭式组合电器SF6断路器和户内户外真空断路器系列产品,高压单断口灭弧技术和提高自能灭弧SF6断路器电压等级,免维护及智能化断路器。开发充气式开关柜、预装式变电站等高压开关成套设备。新型高压开关高压操作机构。智能型开关设备;加快单相变压器、非晶合金变压器、卷铁芯变压器、安全环保型敞开式干式变压器的开发;重点开发220KV及以下的各种铝合金导线,500KV及以上的防腐型裸导线和大跨距导线,220KV超高压电力电缆和特种线缆;开发配网自动化设备,发展高压超高压的并联电容器,有机复合绝缘子和避雷器等输变设备产品。
         9、全开放分布式控制系统及智能仪表
         重点研究适应于多种现场总线标准和工业以太网并能利用Internet的综合自动化控制系统,及其应用现场总线技术的检测与控制仪表,适用于现场总线集成的各种软件及硬件产品,智能化工业控制部件和执行机构。
         10、纳米技术攻关及示范应用
         开发橡塑、合成纤维、磁性材料、储能材料、催化剂、涂料(油漆)、印染助剂等领域的纳米材料制备、改性及应用技术,纳米微电子及器件,纳米生物医学工程材料等关键共性技术。重点研究发展纳米级超细碳酸钙,纳米氧化铝和氧化锡,尼龙6/粘土纳米复合材料,纳米铜、镍、钛;纳米陶瓷、改性环氧纳米涂层材料、纳米稀土材料、纳米炭墨等;大力发展纳米材料的产业化应用项目。
         11、高性能金属材料和磁性材料
         重点研究各种高性能不锈钢材料、高性能机械加工金属材料、高性能轻金属合金材料,提升我市金属材料整体技术水平。努力攻克表面处理和耐高温两大技术难题,提高钕铁硼产品档次。重点发展高性能烧结钕铁硼,加快发展粘结钕铁硼技术;开发钕铁硼系列产品并扩大高档钕铁硼磁性材料应用,扩大VCM等高档产品的市场份额,开发高性能稀土磁性材料的产品。促进高性能金属材料在修造船等临港产业的开发和应用。
         12、高性能有机材料
         重点研究ES低火熔点复合短纤维、“PP棉”短纤维、PET聚酯切片,加快开发高强高膜聚乙烯纤维及高性能“UD”无纬布、复合防弹板材和高强度缆绳等系列产品;开发产业用纺织品的纤维材料、新溶剂法纤维、复合超细短纤维及其系列产品和差别化、功能化纤维。重点开发彩色ABS、锦纶切片、复合型和热塑性工程塑料及其他新型工程塑料;开发新型反光材料和PTFE材料。
         13、船舶制造与修理技术
         重点推进修造船企业信息化建设,加快宁波市船舶设计、技术和服务中心建设,建立船舶性能和结构数据库、计算机辅助船舶设计系统以及国际公约、规则、标准、规范的技术支撑,承担宁波地区船舶报价设计、生产设计等船舶设计业务。提高修造船企业装备技术水平和技术开发创新能力,提高关键工序装备的数控化、自动化水平,积极推行现代造船模式。
         14、绿色化工技术
         推广应用有毒有害原料和溶剂的替代技术,研究高污染化学品的绿色催化、合成等关键共性技术。
         15、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与高效节能技术
         重点研究开发太阳能光伏技术,太阳能热气流综合发电技术,低成本风能发电技术,新型高效化学能技术,生物质能转化技术,生物质能利用技术和生物质能系统利用集成技术。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利用的关键设备、控制和技术集成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开发及推广洁净燃烧技术,生活垃圾、产业废弃物和石煤等低品位燃料能源化技术,大功率变换技术,分布式、准集中式可控供电技术,建筑节能技术。大力发展废弃物和低品位可利用资源在能源体系中的比例,建立循环经济模式下的能源可持续供应技术体系。
         16、现代生物技术、医药技术及医疗器械制造现代化
         重点推广应用和研究生物芯片技术、环保生物技术、基因治疗技术、干细胞移植技术、中药现代化等现代生物技术与现代医药技术。推进医疗器械制造现代化,力争在磁共振成像设备制造等优势医疗器械领域有所突破。
         17、现代纺织加工技术及装备
         重点研究差别化、功能性强的纺丝成型和改性技术,织物染色、后整理的工艺优化及过程控制技术,数字化、智能化、节能型新型纺织机械。提高我市差别化、功能性纤维比例,解决面料色差、色牢度、抗皱性等难题,扩大高档面料的比例,提高纺织机械进口替代率。
         18、汽车及关键零部件制造技术
         重点研究经济型轿车、高中档客车的车身设计、制造和检测技术,汽车发动机电子控制系统技术,汽车传动和行驶控制系统技术,汽车安全和故障诊断系统技术,汽车信息系统技术。在汽车设计、关键零部件及材料、汽车电子等领域取得一批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成果。
         19、民品军用技术及其产品
         重点研究开发高性能软体、硬体防弹材料及制造技术。开发符合军用标准的各种密封材料、电子元器件、无人驾驶飞机及生产技术。
         20、企业信息化
         重点推广生产流程先进控制技术、过程优化技术、供应链管理及ERP等关键共性技术。着重推进五大临港产业和十大优势行业的信息化水平。
         五、保障措施
         在“十一五”期间,要认真贯彻执行《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2006—2020)》和《浙江省科技强省建设与“十一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的政策方针,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制,吸引和培育科技人才,加大科技投入,构建工业科技创新体系,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实施品牌战略,全面推进工业科技的发展。
         (一)改革工业科技管理体制,营造良好的工业科技创新环境
         创新工业科技管理机制。建立工业科技的市场运行机制,创新工业科技的立法、投融资、评价与监督、服务等管理机制,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工业科技创新体制。加强科研院所、高等学校和企业工程(技术)中心的成果转化,以市场为导向配置工业科技资源,推动人才、资金、技术向企业聚集。
         认真贯彻落实国家鼓励企业进行科技创新的法规与政策。确保各级政府对工业科技的支出占其财政科技支出的主要比重;需重点制订和完善:关于鼓励大企业研发中心(工程技术中心)对外开放的意见、宁波市工业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管理办法、宁波市孵化器建设管理办法、宁波高新技术产业化实施办法、关于鼓励科技型服务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创新型企业认定标准和优惠办法等政策。
         完善科技管理和科技奖励制度。把科技行政管理的重心从直接管理项目、资金转移到加强规划引导、制度建设、政策调控和公共服务上来,转移到组织重大共性关键技术的攻关和推广上来,转移到科技进步的各项基础设施建设上来。建立完善技术要素入股、股权分红制度,鼓励高新技术企业和实施高新技术项目的企业以期股、期权等分红形式,奖励科技人员和经营管理人员。优化研发环境和人才成长环境,形成鼓励探索、宽容失败、敢于冒尖、甘心寂寞的创新文化,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
         (二)吸引与培育工业科技人才,提升工业科技创新能力
         创造吸引人才、用好人才、留住人才的良好环境和机制。建立和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对取得重大工业创新成果的人才给予重奖。加强各类科技人才载体建设,以各类工业园区、高新技术企业、重点实验室、企业工程(技术)中心、科研院所、博士后工作站为载体,引进各类高素质科技人才。实行柔性人才政策,启动“千名海外留学人才集聚工程”,促进市域外的各种科技人才以不同形式参与我市企业科技创新活动。在重点企业建立与完善总工程师队伍、技工队伍。
         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联合培养高、中级专业技术人才。优化高素质科技人才的创业就业环境,推行就业前的职业培训,建立科学的职业技能考评体系,促进技术工人在就业岗位上不断提升专业技能水平。
         充分发挥“宁波帮”和甬籍院士作用,聘任国内外著名专家,组建工业科技发展的专家智囊库。建立结构合理、高效精干学术与技术带头人队伍。
         (三)建立多元化科技投融资体系,加大工业科技经费投入
         加强与市相关部门、县(市、区)科技部门的协调配合,集成多方资源,形成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全社会共同投入为补充的多元化科技投融资体系。
         加大政府财政对工业科技的投入。确保政府工业科技投入的增长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
         鼓励企业加大对工业科技的投入。激励企业增加投入开展技术创新和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与再创新。引导和支持大型骨干企业加大对战略性关键技术和重大装备的研究开发投入,建立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技术创新平台。高新技术企业每年用于研究开发的经费不少于其销售额的5%,重点企业和规模以上企业应积极创建市级以上技术开发中心,其研发投入应不低于3%。
         引导全社会加大对工业科技的投入。出台有关政策措施,鼓励各种社会资金投资科技项目。
         (四)加快与完善工业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促进工业科技快速发展
         大力培育和发展技术评估、技术咨询、技术转移、专利代理、科技信息等各类科技中介机构,培育发展一批具有较强服务功能的重点科技中介机构,加快促进行业技术进步和成果的转移转化。
         推进研发园区建设。使研发园区成为聚集各类较高水平研发机构、拥有比较完善配套设施、聚集各类研发人才、可以为我市广大企业提供技术支撑的研发基地。
         加强企业工程技术中心建设。继续大力扶持有条件企业设立各类工程技术中心,使之成为支撑企业科技进步的重要平台。
         建立推动产业集群发展的科技创新服务平台。以工艺创新、产品设计加工和检测服务为技术支持,建立产业集群自主创新支持服务体系,加速技术、产品、工业设计的产业化转化速度,推动产业集群自主创新。
         充分发挥网上技术市场作用。引导企业进一步充分利用网上技术市场,为技术引进、难题攻关等科技活动服务。
         鼓励本地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建立各种科技成果孵化器,使之成为本地科研成果产业化的重要场所。
         发展与高新技术产业配套的金融、保险、租赁、信息、物流、电子商务等现代服务业,拓展服务领域,完善服务功能。
         (五)加快建立优势产业技术标准体系,加大知识产权保护
         支持企业、行业协会和科研机构主持或参与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和行业(地方)标准的制(修)订。大力实施标准提升工程,鼓励企业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组织生产,促进企业核心技术和专利技术向标准转化。建立和完善技术性贸易壁垒预警体系和防范机制。
         鼓励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开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重大产品。鼓励企业、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在国内外申请专利。培育和发展知识产权优势企业,扶持和促进专利技术交易及产业化。制定完善知识产权地方性法规,加大知识产权行政执法力度。优化和改善知识产权保护环境,鼓励建立行业知识产权维权组织,制定知识产权保护行规;加强知识产权发展趋势、法律状态的研究,建立知识产权预警机制,将知识产权管理纳入科技管理全过程,充分利用知识产权制度提高宁波工业科技创新水平。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