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按照市委市政府总体部署和年初确定的工作目标,我局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为主线,贯彻落实“保增长、促转型、重民生、抓稳定”的决策部署,扎实开展科技帮扶促调活动,着重在优化科技创新环境、推动产业创新转型升级、提高产学研协同创新能力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工作有了新进展。
一、主要工作进展
(一)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推动科学发展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稳步推进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按照市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总体部署,我局加强领导,认真组织,严格要求,强化措施,形成了学习实践活动与业务工作全面推进的良好局面。在调查摸底的基础上,根据本单位实际,制订了《市科技局学习实践活动实施方案》,成立了市科技局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及时召开了学习实践活动动员大会,对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进行全面部署和动员,明确了指导思想和原则、目标、方法步骤,细化各阶段工作内容。各党支部、各处室、各单位依据学习实践活动方案制定具体实施计划。在市委第十一指导检查组的指导和帮助下,通过局机关各党支部、全体党员以及广大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我局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稳步推进,圆满完成了学习调研阶段的各项工作目标,5月份转入分析检查阶段,目前已基本完成了召开专题民主生活会、形成分析检查报告、组织群众评议各环节工作任务。
二是深化学习调研,强化科学发展理念。强化政治理论学习,学习《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科学发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领导干部学习文件选编》、《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和中央领导同志关于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要讲话,以及省、市委有关会议精神等学习材料,并邀请市委党校专家进行专题辅导。同时,加强对当前形势的分析和研判,以“落实科学发展观、应对全球金融危机以及建设创新型国家与构建和谐社会”为重点,组织开展专题研究,进一步深化对科学发展理念的理解和掌握。为了解掌握当前形势下企业对科技创新的迫切需求,我局组织开展专题调研,由局领导带队,组织7个专题调研组,分赴各县(市)区,深入基层开展调查研究,现场考察了20家企业、3个高校院所,并从改善科技管理和服务入手,研究对策措施,创新工作机制。
三是找准突出问题,落实整改措施。根据学习实践活动检查阶段的工作安排,我局通过专题民主生活会、调查问卷、座谈讨论等形式,多方面、多渠道地征集意见和建议。同时,开展班子成员之间谈心、交心活动,按照“八查八摆”和“三查三看”的要求,系统查摆本单位和领导班子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上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梳理出制约我市加快科技发展的7个方面的突出问题,深刻查找分析主客观原因特别是主观原因,进一步理清思路。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市实际,研究提出全面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推进产业优化升级、强化科技支撑引领等八方面实整改措施,着重解决科技创新工作在支撑发展、推动转型、改善民生等方面存在的实际问题,力求在发展理念、工作思路、服务举措等方面有创新、有突破。
四是全力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增强区域发展动力。加大了创新型城市建设推进力度,制订了《宁波市贯彻落实〈浙江省自主创新能力提升行动计划实施方案〉》,对行动计划任务指标进行了细化分解,目前该方案已报市政府办公厅。扎实做好创新型城市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工作,组织开展创新型城市建设评价考核工作,着手编写《宁波市创新型城市建设白皮书——2008年度评价报告》,并定期编发《宁波市推进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城市工作简报》,加强对创新型城市建设进展情况的分析研究,推进建设创新型城市各项工作的开展。
(二)加强科技创新导向,推进科技帮扶促调
一是加强舆论引导,营造创新创业氛围。以办好宁波科技信息网、《宁波科技》为主要载体,多层次、全方位加强对科技创新创业的舆论宣传,并借助宁波电台《阳光热线》这一平台,以“推进自主创新 建设创新型城市”为主题,与广大市民互动交流,宣传科技政策,解答市民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落实《宁波市科学技术奖励办法》,对在推进自主创新、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等方面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个人)、优秀创新成果等进行表彰和奖励。成功举办了“2009年科技活动周”,以科普报告、科技下乡、巡回科普展等多种形式,普及科技知识。启动开展“宁波市发明创新大赛”、“宁波科技创业计划大赛”等系列活动,努力营造敢于创业创新、支持创业创新的浓厚氛围。
二是强化政策导向,完善政策措施。配合市人大开展了《宁波市科技创新促进条例》的立法调研,会同市财政局修订印发了《宁波市科技研发投入资助计划实施办法》。认真开展政策法规的清理和修订工作,对《宁波市企业技术秘密保护条例》、《宁波市科学技术奖励办法》及其《实施细则》进行了修订和完善。适应新形势对科技工作的要求,组织了相关人员对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等进行了专题调查研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措施,下一步将着手研究制订(完善)扶持政策措施。
三是开展科技帮扶促调活动,强化服务举措。开展“科技帮扶促调活动”,设立了网上“企业创新问题反映情况专栏”,对科技文献检索、科技项目申报、知识产权服务等进行了优化调整,完善了服务企业的长效机制。同时,抽调业务精、政策熟的优秀干部,组织专家,深入企业开展形势、政策宣讲,帮助企业开展技术培训、技术咨询和技术诊断等活动,先后举办政策宣讲培训42次,科技讲座5期,帮助企业引进了先进技术15项,实施了关键技术的开发152项,重点围绕推进企业科技创新和发展转型,着力帮助企业解决在科技创新中存在的突出困难和问题,从改善科技管理和服务入手,帮助企业攻坚克难,加速推进我市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升级。
(三)推进产业技术创新,增强产业发展的科技支撑
一是加强产业技术创新,提升产业发展技术水平。围绕装备制造、汽车零部件等五大优势产业和新材料、新能源、新光源等五大新兴产业的技术需求,设计推出了20项工业类重大(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开展关键、共性技术的攻关,推进我市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根据《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确定的优先主题,结合我市产业优势,积极参与国家重大科技项目,以宁波博威集团有限公司牵头,联合国内相关领域院校,设计提出“铜合金替代材料——环保高性能变形锌合金关键技术研究与产业化开发”重点项目,目前项目已顺利通过了由科技部组织的专家可行性论证。积极组织发动我市相关企业申报国家重大专项、“863”计划等国家级科技项目。据了解,目前已有4个以上项目已被科技部立项,获得国家经费支持达1000万元以上。加大新产品开发力度,新认定市级新产品533项(其中电子信息领域121项、光机电领域142项、新材料及其他领域145项、农轻纺领域125项),项目总投入7.5亿元。
二是加强创新载体建设,强化产业创新发展的技术支撑。启动了2009年度市级企业工程(技术)中心申报工作,共有212家企业提交了市级企业工程(技术)中心认定申请材料。组织推荐36家企业申报今年第一期省高新技术企业研究开发中心。协助市发改委推荐了“宁波韵升(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7家企业申报2009年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加强对已建(在建)企业工程技术中心的支持,对去年新增152家企业工程技术中心(其中国家级1家、省级18家、市级133家),给予市本级补助经费4360万元。积极探索组建产学研技术创新联盟,在去年底成立“宁波新材料产学研技术创新联盟”的基础上,组织发动中科院材料所、宁波大学等高校院所联合企业,围绕装备制造、智能家电、新能源等产业准备组建产学研技术创新联盟,目前筹备工作正在进行中。
三是增强科技创新的服务支撑,提高社会化科技创新服务水平。加强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和管理,积极引导科技企业孵化器在孵化对象、孵化条件、服务内容和管理团队上实现专业化,组织开展专业孵化器认定申报工作,目前正组织专家对宁波市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专业孵化器、宁波市嵌入式系统专业孵化器等7家单位进行评审。加大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运行和建设的支持,落实了“宁波市科技综合服务及科技文献检索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经费2665万元,积极组织推荐市级公共服务平台申报省级科技创新平台。强化科技项目申报、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工作的服务支撑,进一步提升科技服务质量和水平,推荐了16家创新基金项目的咨询服务单位,对12家会计事务所进行了创新基金项目相关审计业务的培训,并遴选确定28家会计师事务所、税务师事务所为有资格从事高新技术企业研究开发费用专项审计工作的中介机构。加强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启动了新一批农村科技服务机构认定工作。
(四)加大科技型、创新型企业扶持力度,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一是加强初创期小企业的扶持,鼓励创新创业。加大初创期小企业的支持和培育,鼓励科技型中小企业申报创新基金项目。上半年,共组织申报初创期小企业创新项目有75项,其中有52项已立项支持(并已推荐申报国家初创期小企业创新项目),另有38个项目(去年底申报)被列为2009年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项目,获资助经费1940万元,立项数和补助金额均超过去年。积极引导创新创业,受理科技创新创业项目申报99项,其中创新创业项目49项,留学生创业项目26项,大学生创业项目24项,并组织推荐20个创新团队申报省级创新团队。
二是落实扶持政策,引导和扶持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发展。上半年,我局着力抓好高新技术企业优惠政策的贯彻落实,配合市国税局和地税局认真履行市政府去年出台的有关“标本兼治、保稳促调”十九条政策精神,切实兑现《企业所得税法》规定的“高新技术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政策。据统计,去年认定的477家高新技术企业已有393家享受了企业所得税减免政策,实际减免所得税4.9亿元(另有84家因年度亏损、未申请减免和核定征收等不同原因未享受企业所得税减免政策)。此外市有关部门还根据自身财政收支情况,对高新技术企业年度应缴的房产、水利基金和土地使用税等税种给予了减半或者全免征收的优惠。通过引导扶持,高新技术企业科技活动经费支出稳步增长,据统计,1-5月份高新技术企业科技活动经费支出总额已达10.4亿元,占其销售额的3.81%,科技活动经费支出总额占全市规上工业企业的47.96%。
三是组织开展培育认定工作,壮大科技创新企业群体。制订出台了《宁波市科技型企业认定管理办法》,并于5月份启动了今年的科技型企业认定工作。做好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工作,按照今年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工作的总体安排,组织举办了高新技术企业认定评审专家培训会议,启动了第一批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工作,目前已组织受理126家申报第一批高新技术企业,第二批申报受理将于8月份开展。组织开展了第三批宁波市创新型企业试点工作,共有34家企业申报宁波市创新型企业,目前已进入专家评审阶段。积极培育国家级、省级创新型企业,组织推荐了宁波方太厨具有限公司等5家公司申报国家级创新型试点企业,宁波宜科科技实业股份有限公司等10家公司申报省创新型试点企业。
四是推进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积极创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组织推荐申报“国家火炬计划宁波余姚塑料模具及制品特色产业基地”和“宁波北仑注塑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宁波国家高新区新能源与节能照明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经多方努力,上半年我市成功列入国家首批 “十城万盏”半导体照明应用工程试点城市,将对我市LED照明技术及相关领域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带来积极影响。目前,有关我市创建国家“十城万盏”半导体照明应用工程试点城市方案正在细化中。通过创建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推动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进一步增强了技术创新能力和高新技术成果转化能力。据统计,上半年实现高新技术产品产值(2006目录)527.8亿元,虽比去年同期下降1.68%,但考虑上半年全市经济运行形势看,上半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整体运行平稳。
(五)加强科技合作与交流,促进高新技术成果转化
一是以重大科技交流活动为载体,积极推进国内外科技合作与交流。先后举办或组团参加了第七届浙江(宁波)科技成果交易会、第十二届北京科博会、日本东北亚•宁波周、南昌•宁波周、浙江省—中科院科技合作现场交流会等重大活动。截至6月30日,实际引进了高新技术项目177项(重大活动签约项目26项,宁波市产学研创新服务平台成交项目64项,其它项目89项),中科院沈阳计算所技术转移中心、中科院金属所技术转移中心、浙江大技术转移中心等13家技术转移机构正式入驻高新区研发园区。
二是加强合作共建力度,启动中科院宁波材料二期建设。今年3月13日,中科院、浙江省、宁波市三方《关于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二期建设备忘录》在北京签署,标志着中科院宁波材料所二期(宁波工业研究院)建设正式启动。未来3-5年,中科院和宁波市将共同投资7亿多元资金用于宁波工业研究院建设,建设完成后,宁波工业研究院下设材料技术研究所、新能源技术研究所和先进制造技术研究所三个非法人单位,将极大提升我市新材料、新能源、先进制造等领域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水平,为我市相关产业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
三是加强网上技术交易活动的扶持,推动技术市场健康发展。出台了《宁波网上技术市场产学研合作项目管理暂行办法》,引导企事业单位通过网上技术市场进行技术合作和交易。积极推动宁波市产学研创新服务平台、中国浙江网上技术市场宁波市场良性发展,上半年,宁波市产学研创新服务平台新增注册企业会员223家,高校、研究院所注册会员80家,专家会员18人,发布技术难题信息203项,发布科技成果28项。64个项目正式签约,合同金额4724万元;中国浙江网上技术市场宁波市场共发布技术难题915项,正式签约数83项,合同成交金额8261万元,上网企业数185457家,同比分别增长35.5%、23.9%、11.5%和0.1%。全市共认定登记技术合同231项,合同成交金额21280.23万元,其中技术交易额15942.80万元。
(六)加快农业和社会发展科技进步,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一是组织开展科技专项行动,加快农业社会发展科技创新。加强部门联动,联合农业、海洋渔业、卫生、环保、交通等相关部门,围绕《农作物新品种培育科技专项实施方案》、《医疗卫生科技专项实施方案》等九大专项组织实施科技计划项目,主动设计,推出了“大鲵引种养殖与人工繁育技术研究”、“奉化芋艿优良品系高效繁育与加工利用技术研究与示范”、“ 高菜安全高效栽培与精深加工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化”、 “宁波轨道交通试验段超深基坑支护及安全评价研究”等重大(重点)项目19项。
二是扶持星火示范基地建设,促进农业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加强星火示范基地建设,印发了《宁波市星火示范基地评估办法(试行)》,对已认定的31家星火示范基地进行评估,择优滚动支持,从而促进基地发挥更好的核心技术示范带动效应。组织实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立项支持实施市级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12项,推荐“经济型喷滴灌技术示范与推广应用”等5个具有较强创新性、技术先进性和良好的市场前景大的项目推荐申报国家级成果转化项目。
三是加强基础研究,促进科学人才培养。着力扶持基础科学研究和学科人才培养,立项支持了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5项,涉及农业种植、农业养殖、基础医学、临床医学、肿瘤医学、生物医学及生态环保等领域,共支持经费383万元予以支持,有力的推动了我市农业与社会领域基础科研水平发展。
四是推进新农村建设,加强民生科技发展。根据市委11届第四次会议《关于贯彻省委全面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决定的实施意见》精神,重点抓好新农村科技示范村镇建设,对11家新申报的新农村科技示范村镇进行了评审,推进“富民工程”。目前,已有4家国家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村镇,22家宁波市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村镇。
(七)加强知识产权工作,强化知识产权保护
一是加大激励措施,鼓励发展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修订出台《宁波市专利资助暂行办法》,实施国内外授权专利补助和发明专利代理补助,鼓励支持专利申请,提高发明专利授权比例,支持专利技术产业化。加强知识产权知识的宣传普及,组织开展发明创新大赛,挖掘创新创造潜力。上半年,今年上半年共对344件发明专利、2694件实用新型发放市级补助共计475.8万元。1-6月,全市授权专利6969件,同比增长38.6%,其中发明授权371件,同比增长104.9%。
二是推动企业知识产权工作,提高企业知识产权获取、运用和保护能力。强化科技项目知识产权目标要求,抓好项目的中、后期跟踪管理工作,加强对企业知识产权工作的指导。做好全国企事业单位知识产权示范单位验收小组对韵升、贝发两家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的验收检查,开展新一批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申报。启动2009年宁波市专利示范企业项目工作,共有72家企业申报,目前即将对申报企业进行专家评审。开展省级专利示范企业的复核和申报工作,对我市13家省示范企业进行了复核,组织推荐宁波奥克斯空调有限公司等20家企业申报省专利示范企业。
三是强化知识产权保护,营造良好的知识产权保护环境。加强知识产权行政执法能力建设,组织市中院、市整规办等相关部门参加了专利行政执法与司法审判研讨会,联合市公安局经侦支队召开了宁波市重点企业知识产权保护座谈会,组织召开了中美知识产权实务研讨会,发布了《2008年宁波实保护知识产权白皮书》,开通了12330知识产权维权热线。开展知识产权保护专项行动力度,上半年市本级机关共受理专利纠纷3起。
(八)开展科技抗震救灾活动,提高防震减灾应急能力
一是加强防震减灾宣传,提高社会防灾意识。组织开展了贯彻实施《防震减灾法》纪念‘5.12’地震一周年”强化宣传月活动,通过开设网上“防震减灾强化宣传月”活动专栏、组织参加全国“家庭防震减灾知识竞赛”、开展防震减灾科普知识“进校园”活动、科技下乡、科普宣传周等,宣传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和法律知识,进一步提高社会公众的防震减灾意识。
二是做好地震台网建设,提高防震减灾能力。根据全省“十一五”地震台站建设计划,加强地震台站的建设。目前,7个强震台已全部完成台址勘选和技术方案设计 ;2个GPS观测站已完成台址勘选和背景资料收集等建设前期工作,另有2个GPS观测站正在规划选址过程中;慈溪深井测震台已完成台址勘选和试测,目前正在着手准备台站的深井钻探工作。启动宁波市地震应急信息平台建设,目前宁波市地震应急信息平台建设初步设计方案已基本确定,第一阶段(分应用软件系统建设)工作即将全面展开。
三是优化地震行政许可事项办理流程,加强重大工程抗震设防审定。按市经济发展服务中心管委会的统一要求,2009年上半年,我们对“地震安全性评价结果审定的审查”这一行政许可事项的办理指南、运作规程等进行了重新修订,并确定了轮流到中心窗口值班的责任人。参与了轨道交通1号线等3个重大工程的初步设计审查,严把重大工程抗震设防要求及地震安全性评价结果审定关。
(九)加强干部队伍建设,争创“文明机关”
加强干部职工的政治思想教育和业务知识学习,加大优秀年轻干部提拔力度,进一步提高科技管理干部队伍的业务水平和行政管理能力。深入开展创建服务型机关活动,加强机关作风建设,强化服务举措,推进依法行政,提高办事效率。部署开展创建“文明处室”活动,争创新一轮“文明机关”。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组织领导,抓好干部的管理和监督,层层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营造“务实、高效、勤政、廉洁、干净干事”的工作氛围。
二、当前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上半年,虽然我们作了一些努力,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客观分析,我市科技工作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突出表现在:
一是区域技术创新水平较低,应对经济危机能力不强。大部分企业技术创新水平较低,自身研发能力较弱,技术储备不足,特别在当前经济危机蔓延扩散的情况下,我市一些创新能力不强的企业,明显缺乏抵御经济危机能力。
二是政策执行力度还需要进一步加大,如何真正把科技创新政策措施落到实处,也存在不少具体操作层面的问题。如“企业技术开发费150%抵扣当年应纳税所得额”政策,目前还存在政策享受面不够广、量不够多的问题。
三是技术创新缺乏制度保障。不少企业虽然已经建立了研发机构,但制度建设还未跟上,在创新团队、资金投入、技术装备等要素投入缺乏必要的保障,在知识产权管理、成果转化应用、利益分配等方面也相对滞后,企业持续开展技术创新的长效机制还没有真正建立并发挥作用。
四是科技管理工作与企业创新转型的迫切要求还有差距。与企业日益增长的创新转型需求相比,目前我市科技管理干部队伍建设有待加强,科技管理水平和服务企业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尤其是在产业技术的预见性、发挥科技创新的引领支撑作用等方面,还存在较大的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