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按照市委市政府总体部署和年初确定的工作目标,我局以深化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主线,着重在优化科技创新环境、推动产业创新转型升级、提高产学研协同创新能力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各项工作有了新的进展。
一、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1、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势头良好。上半年(1-6月),全市实现高新技术产品产值876.88亿元、利税30.87亿元、出口创汇20.59亿美元,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66.14%、124.64%和67.85%。
2、全市专利授权量呈高速增长趋势。截至6月底,全市获授权专利11875件,同比增长70.4%,高于全省(53%)和全国(52.5%)的平均增幅(其中,发明专利420件,同比增长13.51%)。
3、市本级科技计划顺利推进。根据年度科技经费预算方案,2010年全市科技经费预算安排32753万元(比2009年增长16.5%)。按照实施进度,上半年已下达科技计划四批,安排经费19805万元,完成年度预算的60.5%。
二、主要工作措施
1、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扎实开展“改革突破、创新提升”二个年活动。启动开展市科技局系统创先争优活动,巩固、拓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成果,推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向深度和广度发展。按照中央和市委、市政府的总体部署,扎实开展“改革突破、创新提升”二个年活动,积极推进落实2010年拓市场调结构促销费增优势惠民生的有关政策措施,细化分解工作任务,明确推进具体措施;开展“千局万站优化发展环境”主题活动,层层落实责任制,创新工作思路和服务举措,加强对企业创新活动的引导和扶持,稳步推进各项工作的开展。
2、扎实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促进经济发展转型升级。经积极争取,我市被列为首批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市委市政府召开了全市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大会,出台了《关于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若干意见》(甬党〔2010〕6号)。对《关于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若干意见》进行了责任分解,将由市“两办”出台文件,推动有关工作的落实。制定了《宁波市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已经省政府办公厅上报科技部)。开展了《宁波市创新型城市建设白皮书——2009年度评价报告》编制工作(目前正着手对基础数据进行分析汇总)。加强调查研究,对照科技部《关于进一步推进创新型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和《创新型城市建设监测评价指标(试行)》,对我市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有关指标进行分析研究,找出差距和不足。加强调查研究,完成全市R&D资源清查工作,组织开展《宁波市民营科技服务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知识产权在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的作用调查研究》、《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升级中的科技支撑》等专题调研。
3、进一步完善科技政策法规,推进政策贯彻落实。修订出台了《宁波市科学技术奖励办法》,经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于2月26日颁布实施。完成了《宁波市科技创新促进条例(送审稿)》,并报送法制办。制定出台了《宁波市自主创新产品认定管理办法(试行)》、《宁波市农村科技创新创业资金项目管理办法》,拟定了《关于扶持发展农业科技创新型企业的实施意见》、《宁波创新港运行管理办法》、《宁波市技术转移机构认定管理暂行办法》(讨论稿)。积极配合做好省人大对我市科技进步法执行情况的执法检查,提出了进一步推进落实科技进步法的意见措施。加强区域科技规划布局,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推进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决策部署,组织有关部门专家编制《宁波市“十二五”科技创新与发展规划》(目前已完成初稿)。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重点抓好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减免优惠政策、科技型企业扶持政策的贯彻落实。据统计,全市已认定的615家高新技术企业,有558家了享受了企业所得税减免政策,2009年度实际减免所得税6.6亿元(另有57家因年度亏损、未申请减免和核定征收等不同原因未享受)。据初步统计,全市2009年认定的142家市科技型企业,获地方财政补助约6千万元。
4、加大创新载体的扶持与管理,推动产业创新升级。联合宁波国家高新区管委会,启动了宁波创新港,并通过举办科技论坛沙龙、成果发布、产学研对接、科技信息交流等,促进高校、科研院所、金融投资与企业间的交流与合作,推进创投资金与技术成果的无缝对接,最大限度地实现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新组建了由浙江省纺织助剂情报站、宁波市纤维检验所以及包括雅戈尔集团、维科精华集团、宁波申洲针织有限公司、百隆东方有限公司等29家我市服装纺织行业龙头企业参加的“宁波市纺织服装产学研技术创新联盟”。组织推荐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3家,推荐申报2010年首期省高新技术企业研究开发中心24家,引进共建了技术研发机构15家。加大创新载体的扶持与管理,组织开展重点实验室、企业工程(技术)中心、市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等的评估和检查,开展了全市111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研究开发中心的绩效评估,对我市首期13家创业平台建设情况进行阶段性考核,对市级科技企业孵化器2009年度毕业率达标情况进行了核查。下一步将根据评估和检查情况,对运行规范、绩效良好的企业工程(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科技企业孵化器、创新创业平台等创新载体择优予以重点支持。加强国家级基地平台的创建与管理,认真做好国家现代服务业产业化基地、国家化工产业化基地申报材料准备工作(将于7月份向科技部推荐申报),开展国家火炬计划宁波电子信息产业基地的复核工作,初步确定了新材料、新能源与节能照明、注塑机等三个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十二五”期间的建设目标、主要任务。
5、组织实施重大科技攻关,强化科技计划管理。组织实施重大(重点)科技攻关,在广泛调研、专家论证的基础上,推出了一批重大(重点)择优委托项目,发布了24项重大(重点)择优委托项目的公告和申报指南(其中涉及工业领域重大科技攻关择优委托项目15项、农业与社发领域重大科技攻关择优委托项目10项)。积极争取国家有关部门的支持,组织推荐申报“863”计划(11项)、国际合作重大专项(3项)、创新基金重点项目(2项)、引导基金项目(1项)、国家农转资金项目(9项)、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资金项目(1项)、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产业化项目1项等国家级重大创新项目。上半年,我市有3家企业共获得科技部重大项目立项,获得经费支持1428万元,其中,由宁波新芝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为主承担的课题“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疫苗体内基因导入创新性通用技术平台”被列入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获资助经费391万元;宁波大成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承担的“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关键技术”项目获得“863”计划896万元资助。加强科技项目的管理,重点抓好重大项目的中期检查及到期项目的结题验收,采用“自查”和“实地检查”两种方式,组织协调市信息研究院和市生产力促进中心对2009年在实施的国家科技支撑项目、863项目、重大科技合作项目、市级重大科技项目共163项实施情况进行检查,对2005-2008年度部分科技计划项目进行清查,对有关项目作出结题、终止、撤销批复。
6、加强创新创业的扶持,强化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企业认定管理。实施春苗计划,组织实施科技创新创业项目、留学生科技创业项目、大学生科技创业项目,加大对市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内创业企业的扶持力度。积极申报国家创新基金项目,共组织申报创新基金创新项目140多项(已经专家联审)。在今年科技部公布的2010年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第一批立项名单中,我市共有43个项目获得立项,国家资助经费2950万元。积极实施新产品开发计划,制定出台了《宁波市自主创新产品认定管理办法(试行)》,认定了市级新产品(试制)819项,并组织开展宁波市首批自主创新产品的申报认定工作,鼓励引导企业开展自主创新。在做好中介机构遴选、申报管理培训等相关工作的基础上,启动了新一轮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工作(目前正组织有关企业申报)。组织开展了2010年宁波市创新型企业试点工作(目前正组织专家对37家申报企业进行评审),组织推荐国家级创新型试点企业2家。加强高新技术企业管理,采取局领导分片负责的方式对2009年度研发投入不足、亏损的高新技术企业,进行逐一走访调研指导,督促县(市、区)科技管理部门对已认定高新技术企业进行逐家走访、跟踪指导。抓好科技型企业的培育和管理工作,联合市财政局出台了《关于加强市科技型企业认定与管理工作的通知》。通过扶持培育,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企业科技投入持续加大、技术研发活动日益活跃、经济效益明显。据对纳入统计范畴的527家高新技术企业(占全市规上工业企业总数的4.4%)统计, 1-5月,527家高新技术企业科技活动经费支出总额达到17.3亿元(占全市规上工业制造业企业的54.15%),高新技术企业科技活动经费支出总额占销售额的比例达到3.48%,实现工业总产值511.18亿元、新产品产值290.14亿元、工业销售值497.44亿元、出口交货值147.48亿元、利税总额58.47亿元,分别占全市规上工业制造业企业同期工业总产值、新产品产值、工业销售值、出口交货值、利税总额的13.03%、48.29%、13.01%、14.53%、15.30%。
7、加强科技合作与交流,促进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先后举办或组团参加了第十三届北京科博会、成都•宁波周、浙江省—中国科学院科技合作现场交流会等重大活动。上半年,实际引进了高新技术项目171项(重大活动签约项目6项,宁波市产学研创新服务平台成交项目111项,其它项目54项)。扎实推动产学研创新服务平台和网上技术市场的健康发展。截至6月底,宁波市产学研创新服务平台新增注册企业会员215家,发布技术难题信息589项,高校、研究院所注册会员49家,专家会员60人,发布科技成果26项,共有111个项目正式签约,合同金额24598万元;中国浙江网上技术市场宁波市场共发布技术难题728项,正式签约数20项,合同成交金额959万元,上网企业数18553家。上半年,全市共认定登记技术合同194项,合同成交金额8876.82万元,其中技术交易额7791.94万元。加强合作共建力度,推进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所二期建设,协助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所召开了2次二期工程筹备工作领导小组与工作小组会议,研究确定了二期建设中的有关问题与任务分工。加强与国际知名高校的科技合作与交流,举办了“诺丁汉大学科技与知识转移报告会”,英国诺丁汉大学专家就“电化学技术、能源和可持续性研究”、“低碳建筑”、“汽车技术”、“运输和基础设施管理”等来甬作了推介。
8、加强农村与社会发展科技工作,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积极推进区域科技进步,扎实做好省对市党政目标科技进步责任制考核工作,稳步推进科技强县(市、区),奉化市竹产业综合提升工程列入科技部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项目(为该专项首次向东部沿海地区开放)。加大农业和社会发展领域科技攻关力度,发布了《宁波市2010年度农业与社发领域重大科技项目申报指南》,组织推出农业与社发领域重大科技攻关择优委托项目10项,并组织宁波市食品加工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成员单位和专家研究编制我市水产品和果蔬加工产业技术线路图。深化科技特派员工作,组织开展“百团千名”科技特派员农村科技创业行动,组织选派科技特派员个人16人,组建并认定公布了一批法人和团队科技特派员103个,全市共落实科技特派员1016人,帮扶结对农村企业事业单位312家,签订科技合作协议183个。继续加大对宁波大学、万里学院、浙大宁波理工学院、市农科院和市海洋渔业研究院等涉农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支持,进一步激发高校院所的科研创新和服务地方的积极性。开展科技下乡活动,组织农技、卫生专家下乡,开通了农村网上图书馆,并通过专家现场技术指导、技术咨询、赠送科技图书、手册、光盘和农用生产资料等多种形式,送服务到基层,为农民朋友解决实际问题。以“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 促进经济转型升级”为主题,组织宁波市第十届科技活动周科技宣传活动,共发放各类资料近10万份,接受咨询人数达1万多人次,展出挂图1200多幅、图片4800多张,吸引了近10万人参加,普及了科学知识,提高全市人民的科学文化素质。
9、深入推进企业知识产权工作,加大专利行政执法力度。承办浙江省第四批全国企事业单位知识产权试点工作启动会议,并配合市政协举办《专利品牌标准》论坛,推广交流企业专利工作典型经验。组织开展企业及乡镇专利明白人培训工作,邀请有关专家分赴有关乡镇,先后举办专题培训班10余期,有2000余人次参加培训。加强知识产权优势企业的培育,组织推荐申报宁波市专利示范企业81家、浙江省专利示范企业28家,并对已评定的28家浙江省专利示范企业进行复核。加快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保护机制,牵头召开宁波市知识产权职能部门与外商投资企业知识产权保护沟通协调机制第三次会议,就专利商标版权等的保护以及知识产权刑事保护等问题与外商投资企业进行深入全面的沟通。加大专利纠纷处理力度,共立案处理专利纠纷案件9件,审结专利纠纷案件3件(其中做出裁决的1件),并入驻第十二届浙洽会暨第9届消博会开展现场执法,及时妥善处理专利侵权投诉1件。牵头组织商标、版权等有关知识产权保护职能部门,会同市新闻办举办宁波市知识产权保护状况新闻发布会,发布了《2009年宁波市知识产权保护状况》及《2009年宁波市十大知识产权事件》,组织开展“4.26”知识产权宣传周广场宣传活动、第六届宁波市发明创新大赛,着力营造良好的知识产权保护氛围。今年1至5月份,我市专利申请量达到8640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1030件),专利授权量达到10895件(其中发明365件),比去年同期猛增101.61%,在十五个副省级城市中,我市专利授权量和申请量分别位居第3和第4位。
10、贯彻落实全国防震减灾工作会议精神,扎实推进防震减灾工作。认真抓好全国会议精神的贯彻落实工作,向市政府常务会议专题汇报全国防震减灾工作会议精神,并组织召开全市防震减灾工作会议,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防震减灾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加强防震减灾宣传,举办地震应急知识讲座,并通过宁波电台“守护生命”之地震灾害专题访谈以及宁波日报、宁波晚报、东南商报等媒体报道,印制了一批地震应急手册和安全民居挂图,分送有关城乡社区,并发放《防震减灾教育系列读本》等宣传资料,强化社会公众的防震减灾意识。稳步推进地震监测设施建设,市地震监测预报中心业务用房建设资金已经落实,并经招投标确定了建设单位,慈溪长河生态农庄深井测震台完成钻井工程并通过省级工程验收。配合省地震局承办了“2010年度华东地震应急联动协作区暨上海世博会地震安保应急演练”,共有浙江、江苏、江西、上海、安徽、福建五省一市地震局派出队伍参加。开展抗震设防要求核准及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监管工作,参与了4个项目的抗震设防要求核准。由于基础工作扎实,在全省2009年市县防震减灾工作综合评比中,我市再次蝉联全省第一名。
此外,在扎实推进落实各项工作任务的同时,我局全面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和机关作风建设。深入开展创建学习型机关活动,争创新一轮“文明机关”,加强干部职工的政治思想教育和业务知识学习,进一步提高科技管理干部队伍的业务水平和行政管理能力。加强机关作风建设和制度建设,进一步加强内部管理,完善工作程序和业务流程,推行依法行政、文明办公,强化服务举措,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水平。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组织领导,抓好干部的管理和监督,层层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营造“务实、高效、勤政、廉洁、干净干事”的工作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