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市科技局2010年工作总结
  • 阅读:
  • 时间:2011-01-31 16:28
  • 来源:办公室来源:宁波市科学技术局
  •   2010年,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重视下,在各界的大力支持和积极推动下,全市科技工作以加快推进科技创新、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建设为主线,积极贯彻实施中央、省、市决策部署,不断加大抓创新、促转型的工作力度,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不断显现。
      一、主要工作成效
      2010年,我市科技工作在多方面取得了新进展:
      ——2010年年初被科技部确定为全国首批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标志着我市创新型城市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科技综合实力、科技进步水平均稳居全省第二,科技进步相对变化情况继续保持全省前列;11个县(市)区全部进入全省科技强县行列;镇海区、余姚市、象山县参加并全部通过了省科技强县复查。
      ——科技投入逐年增加,2009年全市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占GDP的比例1.5%,比2008年提高了0.17个百分点,预计2010年全市R&D支出占GDP比例可达1.6%以上。2010年,全市财政科技投入达22.2亿元(其中市本级财政科技投入达5.5亿元,比上年增长10%);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科技活动经费支出达110.7亿元,增长32.4%。
      ——争取国家科技经费支持有重大突破。2010年共争取国家科技经费支持3.14亿元,约占整个“十一五”的45%,其中由立立电子等企业承担的国家重大专项“极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技术及成套工艺”(“200mm硅片研发与产业化及300mm硅片关键技术研究”)项目,获中央财政经费支持10780万元(为迄今为止我市获国家科技立项支持经费最大项目)。
      ——重大科技奖项再获丰收,2010年我市又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4项,其中由我市企业牵头(第一完成单位)完成的“大功率中速船用柴油机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化”、“核电站密封新技术、新产品及应用”等2项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有24项成果获得省科技进步奖,其中市农科院完成的“甬粳2号A及所配籼粳杂交晚稻新组合选育及产业化”项目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我市成为国家知识产权工作示范城市;继去年我市授权专利首次突破万件大关之后,2010年我市专利申请量、专利授权量双双突破2.5万件,授权发明专利超过1200件,迈上了新台阶。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势头良好,2010年全市高新技术产品产值达到2119.03亿元,增长55.42%;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到662家。
      ——在省对市县党政领导落实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的考核中,我市再次获得优秀,是全省唯一连续11年被省委省政府评为优秀的城市。
      二、主要推进措施
      1、扎实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和区域科技进步
      扎实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今年1月,我市被科技部列为首批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市委、市政府召开了全市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大会,出台了《关于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若干意见》(甬党〔2010〕6号)。
      推进落实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各项工作任务。制定了《宁波市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已经省政府办公厅上报科技部),并对《关于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若干意见》进行了责任分解,组织召开了市建设创新型领导小组联络员工作会议,对创新型城市建设有关工作任务进行了督查。
      加强分析评价。对照科技部《关于进一步推进创新型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和《创新型城市建设监测评价指标(试行)》,对我市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有关指标进行分析研究;在对2009年度有关指标汇总分析的基础上,编制了《宁波市创新型城市建设白皮书——2009年度评价报告》。
      加强科技进步考核。抓好省对市党政领导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考核,推动一把手抓第一生产力。在省组织实施的2010年市县两级党政领导班子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考核中,再次被省委省政府评为考核优秀单位,成为全省唯一连续十一年获此殊荣的地(市)级单位。鄞州区、北仑区被评为省党政领导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考核优秀单位,镇海区、余姚市、象山县参加并全部通过了省科技强县复查。
      2、进一步完善科技政策法规,加强区域科技规划和行政审批标准化建设
      扎实推进地方科技立法。修订出台了《宁波市科学技术奖励办法》,经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于2月26日颁布实施。起草完成《宁波市科技创新促进条例(送审稿)》,该条例已于12月27日通过市人大常委会审议。积极配合做好省人大对我市科技进步法执法检查,研究提出了进一步推进落实科技进步法的意见和具体措施。
      加强区域科技规划布局。以科学发展观和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紧密结合中央和省、市的总体部署和我市转型升级的发展要求,抓紧组织编制《宁波市“十二五”科技创新与发展规划》(目前已完成初稿),提出“十二五”科技创新与发展的总体思路、发展目标和工作重点。
      进一步完善科技扶持政策。制定出台了《宁波市自主创新产品认定管理办法(试行)》、《宁波市农村科技创新创业资金项目管理办法》、《关于扶持发展农业科技创新型企业的实施意见》,拟定了《关于促进民营科技服务业创新创业的实施办法》、《宁波市技术转移机构认定管理暂行办法》、《宁波市科技创新团队管理办法》、《关于企业与高校院所联合建立研发总部的认定管理办法》等政策文件(将于近期出台)。
      抓好行政改革及行政审批标准化建设。组织开展了行政许可和行政处罚案卷自查和联合检查,对规范性文件进行了清理,进一步规范了行政审批、非行政审批和行政服务格式和流程。
      3、加强创新载体的培育、扶持与管理,完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
      加强技术研发机构建设。宁波新海电气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成为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新认定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32家、省级企业工程(技术)中心8家,认定市级企业工程(技术)中心78家;新认定市级重点实验室3家;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4家。
      加大研发机构引进共建力度。积极协调、推进宁波工业技术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所二期)、北方材料科学与工程研究院(兵科院宁波分院二期)等重大创新平台建设,目前两大研究院前期筹备工作基本完成,宁波工业技术研究院于11月19日正式举行了开工典礼,北方材料科学与工程研究院于12月23日正式宣布成立。成功引进共建浙江大学工研院江北公共服务平台、中国科学院宁波城市环境研究中心、美国库柏工业集团托马斯爱迪生研究中心、武汉大学宁波船舶与海洋工程研究院等技术研发机构34家,引进研发人员281名,项目总投资70.36亿元,其中技术投资4.2亿元。
      架设技术、市场、资本对接桥梁。今年5月宁波创新港正式投入运行,先后举办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所科技成果发布会、诺丁汉大学科技与知识转移报告会等成果发布、产学研对接活动40余场次,有力地促进了高校、科研院所、金融投资与企业间的对接与交流。
      打造产学研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新组建了“宁波市纺织服装产学研技术创新联盟”、“宁波汽车及零部件产学研技术创新联盟”(目前我市已组建汽车及零部件、新材料、智能家电、装备制造、半导体LED、食品加工、纺织服装等7个产学研技术创新联盟)。由宁波中策动力集团牵头组建的“浙江省船用动力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成为省级产学研技术创新联盟。
      推动创新创业平台建设。加强市县会商联动,今年我局重点联合奉化市、余姚市实施市县联动项目2项,对奉化市科技创业服务中心、浙江省塑料加工技术创新服务平台予以重点支持。新认定市级科技企业孵化器3家;宁波市科技创业中心、浙大科技园宁波发展有限公司、宁波市鄞创科技孵化器管理服务有限公司被科技部认定为国家级“大学生科技创业见习基地试点单位”。
      加强创新载体的跟踪管理和扶持。对166家市级企业工程(技术)中心、111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研究开发中心、32家重点实验室进行了绩效评估,对我市首期13家创业平台建设情况进行了阶段性考核,对市级科技企业孵化器2009年度毕业率达标情况进行了核查。根据评估和检查情况,对运行规范、绩效良好的企业工程(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创新创业平台、市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等创新载体择优予以经费补助支持。
      4、加大创新创业的扶持力度,推进产业技术创新
      加大创新创业的支持力度。以市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内创新企业为主要对象,组织实施科技创新创业项目,立项支持市级创新资金项目88项、创新创业项目80项、留学生创新创业项目24项、大学生创业项目13项,争取国家创新基金项目69项,获得国家资助经费4653万元。
      组织实施重大(重点)科技攻关。在广泛调研、专家论证的基础上,组织实施了二批共46项重大(重点)择优委托项目(其中工业类30项、农业与社发类16项)。这些重大(重点)择优委托项目,借助省外、市外高校的科研力量,将着力解决一批我市相关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社会发展重大关键技术和难题。如重点项目“大功率LED灯的散热封装优化与热管理技术”,以解决制约大功率LED产品寿命和可靠性最为关键性的技术难题为目标,将大大增强我市半导体照明产业的发展技术支撑。
      积极争取承担国家级重大科技项目。共争取国家科技计划项目300余项,获国家科技经费支持2.7亿余元,其中国家重大科技项目10余项(包括国家重大科技专项3项、“863”计划3项、国际合作重大专项2项、创新基金重点项目1项、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资金项目1项等)。由宁波顺泽橡胶有限公司与俄罗斯圣彼得堡列别捷夫合成橡胶研究所合作承担的国际科技合作项目“优质丁腈橡胶大规模生产整套工艺的引进”项目,项目总投入5.7亿元,技术交易额6018万元,获科技部支持经费1018万元。由立立电子等企业承担的国家重大专项“极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技术及成套工艺”(“200mm硅片研发与产业化及300mm硅片关键技术研究”)项目,获中央财政经费支持10780万元(为迄今为止我市获国家科技立项支持经费最大项目)。
      加大新产品开发力度。开展宁波市自主创新产品认定,首次认定宁波市自主创新产品80项,下达市级新产品(试制)计划5批,认定市级新产品4817项,其中电子信息领域891项、光机电领域2325项、新材料领域691项、农轻纺及其他领域910项,项目总投入60.8亿元,项目实施后预计可新增销售171亿元/年、利润21.5亿元/年,创汇7亿美元/年。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新产品产值1863.2亿元,同比增长48.2%,新产品产值率达到17.1%。
      加快发展科技服务业。完成了《宁波市民营科技服务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专题调研,开展了“科技服务业示范企业”和“科技服务业示范基地”认定标准调研摸底,研究起草了《关于促进民营科技服务业创新创业的实施办法》等政策意见,实行网上统计报表月报制度,加强科技服务业的统计、分析和研究。科技、信息、服务外包等新兴服务业有了良好开端。我市被列为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区。2010年全市科技服务业实现增加值43.3亿元,同比增长20%。 据对全市填报了科技业务指标调查表的143家单位统计,截至2010年12月底共承担各级科技项目981项、实现产业化136项,服务企业(机构)28914家,服务收入33.22亿元(其中技术服务收入20.14亿元)
      加强科技项目的监督管理。积极探索运用信息化手段加强科技项目监管的有效手段,严格执行“三审一决策”决策程序,全面推行网上申报、统一受理,逐步推行网上评审、异地评审(有关做法得到市纪委肯定)。重点抓好重大项目的中期检查及到期项目的结题验收,采用“自查”和“实地检查”两种方式,对162项2009年在实施的国家科技支撑项目、863项目、重大科技合作项目、市级重大科技项目实施情况进行了中期检查。
      6、培育壮大优势企业群体,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抓好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企业认定和管理。新增高新技术企业51家(总数达到662家)、市级科技型企业58家(总数达到200家)。加强已认定高新技术企业的跟踪管理,完成了16家高新技术企业更名备案工作,并采取局领导分片负责的方式,对2009年度研发投入不足、亏损的52家高新技术企业,逐一进行走访调研和工作指导,同时督促县(市)区科技管理部门,对已认定高新技术企业进行逐家走访、跟踪指导。
      积极培育创新型(试点)企业。积极探索建立知识、技术、管理等要素与分配的制度和措施,引导企业创新发展,新培育市级创新型试点企业22家,宁波浙东精密铸造有限公司被批准为国家级创新型试点企业,中银(宁波)电池有限公司等2家企业被认定为创新型示范企业,宁波市裕人针织机械有限公司等6家企业被认定为省级创新型试点企业。目前,我市已有国家级创新型试点和创新型企业13家、省级创新型示范和创新型试点企业35家、市级创新型试点企业93家。
      大力扶持产业基地发展。积极推进“十城万盏”半导体照明应用工程试点工作,研究制定了《宁波市“十城万盏”半导体照明应用工程实施方案》(目前已完成讨论稿),落实推进措施,积极创建国家半导体照明工程产业化基地。扎实推动区域特色产业化基地提升发展,完成了国家火炬计划宁波电子信息产业基地的复核工作,研究提出了新材料、新能源与节能照明、注塑机等区域特色产业化基地的“十二五”建设目标、主要任务。积极争创国家产业化基地,结合我市特色和优势,推荐和丰创意广场申报国家现代服务业产业化基地、国家化工产业化基地申报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推荐宁波职业技术学院数字科技园申报国家级大学科技园。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重点抓好技术开发费所得税加计抵扣政策、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减免优惠政策、科技型企业扶持政策的贯彻落实。据统计,全市534家企业享受2009年度技术开发费所得税加计抵扣政策,享受所得税扣除总额76431万元,享受技术开发费所得税加计抵扣政策的企业数和扣除额度分别比上年增长84.1%和46.1%;全市2009年前认定的615家高新技术企业,有488家了享受了企业所得税减免政策,2009年度实际减免所得税6.6亿元(另有127家因年度亏损、未申请减免和核定征收等不同原因未享受);全市2009年认定的142家市科技型企业,获地方财政补助6000余万元。
      通过扶持培育,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企业科技投入持续加大、技术研发活动日益活跃、经济效益明显。据对纳入统计的527家高新技术企业统计 (约占全市规上企业总数的4.3%,另有88家软件业、服务业等非规上企业未列入统计范畴),2010年,527家高新技术企业科技活动经费支出总额达到53.06亿元(约占全市规上工业企业的47.91%),占销售额的比例达到3.92%;实现工业总产值1413.51亿元、新产品产值818.38亿元、工业销售值1354.17亿元、出口交货值392.59亿元、利润总额145.27亿元、利税总额179.93亿元,分别比去年增长42.74%、52.30%、41.07%、45.56%、43.40%、40.56%;高新技术企业销售利润率为10.73%、成本费用利润率为11.71%,分别比全市规上工业企业高出2.30个百分点和5.05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企业亏损面为4.74%,比全市规上工业企业低7.18个百分点。
      6、加强科技合作与交流,促进高新技术成果转化
      组织办好重大科技合作交流活动。先后举办或组团参加了首届中韩创新型中小企业技术项目展示洽谈会、中国(宁波)新材料与产业化国际论坛、成都•宁波周、武汉•宁波周、东北亚•宁波周、北京科博会、深圳高交会、浙江省——中国科学院科技合作现场交流会等重大科技合作与交流活动。今年9月18日,我市成功举办了首届中韩创新型中小企业技术项目展示洽谈会,来自韩国、美国、俄罗斯等19个国家的专家携335项国际科技成果,我市800余家企业进行技术对接,有24个项目当场签约,涉及项目总投入17984万元,技术交易额9099万元。
      积极推动技术市场健康发展。加大网上技术市场产学研合作项目支持力度,立项支持网上技术市场产学研合作项目67个(其中技术攻关类项目36项、成果转化项目31项)。中国浙江网上技术市场宁波市场共发布技术难题1052项,正式签约数225项,合同成交金额1.12亿元。宁波市产学研创新服务平台新增注册企业会员588家,新增注册高校、研究院所会员64家,专家会员67人,发布技术难题信息787项,正式签约146项,合同成交金额2.8亿元。
      加快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共认定登记技术合同571项,合同成交金额6.8亿元;引进高新技术项目447项(其中通过重大科技合作与交流活动签约30余项,达成合作意向150余项),项目总投入3.02亿元;引进吸纳全国各地技术1452项,技术合同成交金额8.7亿元。
      深化拓展国际间科技合作与交流。国际合作项目取得重大突破,立项支持市级国际科技合作项目18个,有2个国际合作项目被科技部列为重大专项立项,并分别获1018万元和538万元的经费支持(另有2个项目已通过评审,有望明年获得科技部重大国际合作专项支持)。国际合作基地不断拓展,继2009年我市国际合作基地实现“零”的突破之后,今年宁波诺丁汉大学 “清洁能源及低碳制造技术国际合作基地”、浙大宁波理工学院 “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研究基地”又被科技部确定为国际合作基地(目前,我市共有5家单位被科技部授予国际合作基地)。首次成功申报并获得科技部立项的发展中国家技术培训班项目——“注塑机技术国际培训班”获得圆满成功,该项目由宁波海天塑机集团有限公司承办,来自8个国家22名学员参加了培训。JICA项目、花甲项目和海外协力队员项目稳步推进,全年我市共向日本派遣JICA项目进修生7名,引进日本花甲专家2名、日本青年海外协力队员1名。
      7、加强农村与社会发展科技工作,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实施农村与社会发展领域重大科技专项。加强部门联动、主动设计,联合农业、海洋渔业、卫生、环保、交通等相关部门,组织实施“浙江主要经济贝类种质资源分析、标准化保存与共享研究”、“宁波市大气污染预警系统关键技术研究”、“宁波轨道交通混凝土材料耐久性关键技术研究”等农业与社会发展领域重大科技择优委托项目16项。一些关键共性技术难题的突破,极大地提升了我市农业产业发展、资源与环境、城镇化与城市发展等技术水平。如育成的“甬优”系列水稻新品种在全市的覆盖率达到了65%,其中甬优12号灿粳杂交晚稻百亩示范方单季单产达到858.5公斤,再次刷新了浙江省晚稻单产的新纪录;“宁波突发灾害性天气精细化预报技术研究”项目已初步完成0-2小时临近、6-12小时短时和12-120小时短期预报新模式,为风暴动态快速分析奠定了基础;“轮胎式集装箱龙门起重机新型节能技术应用研究”项目,经市节能中心认定节能率高达51.8%,仅宁波港股份公司即可节约能耗成本1.2亿元。
      强化农业农村科技创新的扶持和实施力度。组织实施市级项农村科技创业资金重点项目27项、一般项目65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78项,推广农业适用技术、新品种100余项;实施“粮食生产功能区科技支撑专项”,对“单季稻直播栽培技术研究和示范”等16个项目予以持续支持;争取国家星火计划重点项目5项,“籼粳杂交晚稻甬优9号中试及示范”等7个项目获得科技部农转资金项目立项支持;“东海区重要蟹贝池塘健康高效养殖技术集成创新与示范应用”等7个项目入选“十二五”国家科技计划农村领域首批预备预备库,目前养殖及食品加工类2个项目已经启动。奉化市竹产业综合提升工程列入科技部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项目(为该专项首次向东部沿海地区开放)。
      大力扶持培育农业创新创业主体。认定市农业科技创新型企业18家、支持建设涉农市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1个、重点实验室3家。培育认定星火示范基地15家(目前我市已有69个星火示范基地,核心区面积已达5.3万亩,示范辐射面积380万亩)。据对其中24个星火示范基地抽样调查测算,2010年,共示范新技术266项,亩均农业增加值达到了1.39万元(为全市平均水平的3.4倍),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了28.2万元/人(为全市平均水平的9.1倍)。
      全面推进科技特派员创新创业行动。坚持面向农村需求、市场导向,实行科技特派员组织选派、组织选派与双向选择相结合的方式,启动“百团千名”科技特派员农村科技创业行动,选派了103个法人和团队、1016名科技特派员,组织实施科技特派员创新创业项目54项。据统计,2010年,市派个人科技特派员16人、法人和团队科技特派员119个(团队成员共计1016人),结对服务全市11个县(市)区91个乡镇和312家农村企业事业单位,实施各类科技开发项目163项,创办利益共同体34个;创建专业合作社51个,推广农业农村新技术265项;引进农业新品种270个;开展各类培训256场次。在今年我国首次举办的农业科技创新创业和科技特派员创新创业大赛中,“三疣梭子蟹抗溶藻弧菌品系单位筐养高产技术”等2个项目被评为优秀项目,并进入“十二五”国家农村领域科技计划项目预备库。
      加强基础研究人才培育。立项支持了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93项,涉及农业种植、农业养殖、基础医学、临床医学、肿瘤医学、生物医学及生态环保等诸多领域,着力扶持基础科学研究和学科人才培养,有力的推动了我市相关领域基础科研水平发展。组织实施软科学研究,争取国家软科学重大招标项目2个(全国共立项9个),争取到国家指令性软科学计划面上项目4个,《我国第四方物流产业发展重大问题研究》获2010年度中国物流行业科技进步一等奖。
      实施科技培训工程。加强科普宣传、农业科技服务和培训,先后组织开展了科技活动周、科技下乡等活动,举办专题技术和业务培训班15期,发放各类资料近10万份,接受咨询人数达1万多人次,展出挂图1200多幅、图片4800多张,并通过现场示范会、专家现场技术指导、专题讲座等,送服务到基层,培训各类农技人才12000余人。加强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科技制作工作,自主开发农村适用技术课件400余分钟。“十一五”期间,我市已累计开发制作了100余部具有宁波农业特色的远教课件,其中60余部被全国远程办选中,20余个课件已在中国教育电视台远教频道中展播,制播的专题教材数量和时长位列各省市制作单位中第五位,计划单列市第一名,受到了广大农民群众的欢迎。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新认定新农村科技示范村镇11家(目前全市已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镇43家)。加大新农村科技示范村镇扶持和引导,安排扶持资金512万元,着力提升新农村科技示范村镇在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生态改善等方面的示范作用。据了解,全市2009年以前认定的32家新农村科技示范村镇,共结对技术依托单位29个、专家队伍115人,累计实施科技示范项目39个、转化应用新技术成果69项,创造经济效益9445万元,实现农民增收1090万元。以新农村科技示范村镇——奉化滕头村为例,该村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和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在上海世博会上,作为城市最佳实践区唯一的乡村案例,以“城市化的现代乡村,梦想中的宜居家园”为主题,向全世界展示了宁波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风采。
      8、深入推进企业知识产权工作,加大专利行政执法力度
      着力活跃创新氛围。以“4.26”知识产权宣传周活动为重点,牵头组织举办了宁波市知识产权保护状况新闻发布会,发布了《2009年宁波市知识产权保护状况》及《2009年宁波市十大知识产权事件》,并组织开展了一系列广场宣传活动。组织开展第六届宁波市发明创新大赛,加强组织协调,提高社会公众的参与度,共有征集参赛项目1009项,同比增加60%,评出各类奖项180个(其中特别奖1个和一等奖5个),参加人数和所设奖项和奖金均超过上届。成功承办国家知识产权局“2010中国外观设计专利保护与设计产业发展高峰论坛”、“全国专利文献检索师资培训班”、浙江省第四批全国企事业单位知识产权试点工作启动会议,并配合市政协举办《专利品牌标准》论坛,组织举办了第四届中国专利周宁波活动周。
      扎实推进企业知识产权工作。我市申报国家知识产权局中小企业知识产权战略推进工程获得批准,方太厨具有限公司等4家企业被认定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新培育国家知识产权试点企业15家、浙江省专利示范企业23家,新认定市级专利示范企业45家。加快提升企业知识产权创造、管理、运用、保护的能力,推进企业专利专题数据库建设,并组织举办企业知识产权高级研修班、企业及乡镇专利明白人培训班,2000余名科技管理干部、一线科技工作者参加了培训。
      积极鼓励发明创造。加快研究调整专利资助政策,重点突出对发明专利、专利产业化项目、知识产权强县(市)区的支持。落实专利扶持政策,对1041件发明专利、9553件实用新型专利、35件涉外专利授权予以资助,并对发明专利申请代理量多、服务质量优的6家专利代理机构给予发明专利代理补助。
      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加快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制定了《宁波市科技局系统专利执法专项行动方案》,并成立专项行动领导小组。牵头召开宁波市知识产权职能部门与外商投资企业知识产权保护沟通协调机制第三次会议。加大专利纠纷处理力度,共立案处理专利纠纷案件10件,审结专利纠纷案件7件(其中做出裁决的3件), 并入驻“第十二届浙洽会暨第九届消博会”、“’2010中国食品博览会”现场执法,及时妥善处理专利侵权投诉。
      专利申请量、专利授权量保持良好发展势头,双双突破2.5万件,继续保持全国副省级城市领先。2010年,全市专利申请量达到26399件,增长16.4% ,其中发明专利申请2859件,增长5.4%;专利授权量达到25971件,增长64.1%,其中发明1209件,增长50.7%。鄞州区通过省区域知识产权示范创建验收,浙大宁波理工学院被国家知识产权局确定为全国知识产权保护重点联系单位,宁波市知识产权服务平台正式启动,国家专利展示交易(宁波)中心通过验收。
      9、贯彻全国防震减灾工作会议精神,扎实推进防震减灾工作
      贯彻落实全国防震减灾工作会议精神,适时召开全市防震减灾工作会议,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防震减灾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加强防震减灾宣传,举办了地震应急知识讲座,宁波电台“守护生命”专栏开展之地震灾害专题访谈,印制、分送了一批地震应急手册、安全民居挂图、《防震减灾教育系列读本》等宣传资料,进一步强化社会公众的防震减灾意识。稳步推进防震减灾体系建设,市地震监测预报中心业务用房建设资金已经落实,并经招投标确定了建设单位,慈溪长河生态农庄深井测震台完成钻井工程并通过省级工程验收。配合省地震局承办了“2010年度华东地震应急联动协作区暨上海世博会地震安保应急演练”。由于基础工作扎实,在全省2009年市县防震减灾工作综合评比中,我市再次蝉联全省第一名,并获得全国市(地)防震减灾工作三等奖。
      10、开展改革突破、创新提升“二个年”活动,推进各项工作任务的落实
      扎实开展改革突破、创新提升“二个年”活动。部署开展市科技局系统创先争优活动、创建学习性机关活动,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业务知识学习,巩固、拓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成果,推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向深度和广度发展。
      积极推进落实2010年拓市场调结构促消费增优势惠民生有关政策措施,细化分解工作任务,明确推进具体措施;开展“千局万站优化发展环境”主题活动,层层落实责任制,进一步创新工作思路,加强了科技创新活动的引导和扶持,深入企业、高校、院所专题调研30余次,组织召开各类座谈会50余场次、各类培训宣讲20余场次。
      加强“十一五”目标任务的督查落实。对照《宁波市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所确定的2010年发展目标,对“十一五”以来各项目标推进落实情况进行全面督促检查,重点结合全国第二次R&D资源清查,对全市413家单位进行了R&D调查。
      加强对当前形势的分析和研判,组织开展《知识产权在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的作用》、《加快生物技术产业发展的对策研究》等重点课题调研,进一步深化对科学发展理念的理解和掌握。
      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和机关作风建设。进一步加强内部管理,完善工作程序和业务流程,加强电子政务建设,推进政府信息公开,推行依法行政,倡导文明办公,强化服务举措,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水平,争创新一轮“文明机关”。落实市委“厉行节约”有关规定,加强经费预算和财务管理,加强出国境管理、重大经费支出的审核,创建节约型机关。
      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组织领导。制定了《宁波市科技局2010年党风建设工作要点》和《责任分解》,层层落实责任制。抓好《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关于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的规定》等廉政制度的学习和贯彻落实,出台了《市科技局党组关于贯彻落实〈关于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的暂行规定〉的实施办法》。加强党员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强化干部的管理和监督,扎实推进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着力营造“务实、高效、勤政、廉洁、干净、干事”的工作氛围。
      三、当前我市科技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尽管我市在推进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城市中取得了一定成效,科技发展仍相对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与我市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发展目标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科技创新实力仍然薄弱。与同类城市相比,仍然处在一个相对落后的地位,2010年,我市授权发明专利占全部授权专利比例为4.65%,低于全国(10.77%)、全省(5.59%)的平均水平,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排名靠后。
      (2)全社会科技投入相对不足。2009年我市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占GDP的比例虽达到1.5%,但仍低于全省(1.73%)、全国(1.70%)的平均水平,与同类城市比也有不少差距。
      (3)高新技术产业的规模效益还没有体现出来。2010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品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值的比例为21.88%,高新技术产业规模小,比重偏低,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
      (4)科技服务业发展滞后。总体规模小,服务能力和水平处于较低层次,特别缺乏产业技术需求分析、技术咨询评估、技术转移服务、企业技术创新战略咨询等较高层次的科技创新服务机构。
      (5)落实政策的力度需要进一步增强。虽然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若干意见》,各级、各有关部门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但市县之间、部门之间的政策的系统性和配套性不强,在县(市)区财政科技投入稳定增长的保障机制、政府财政对企业的支持要与企业是否有科技活动挂钩的配套措施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落实。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