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是我市推进“六个加快”、转方式促转型创优势的关键之年。
总体思路是:围绕市委市政府“六个加快”战略要求,以“十二五”规划纲要为指引,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坚持“企业主体、产业引领、双轨并进、全面创新”的原则,不断发挥创新对城市发展的引领作用,推动经济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
工作目标是:
1、研发投入继续较快增长,全社会R&D支出占GDP比重达到1.7%(力争达到1.8%);
2、专利授权量保持持续增长,专利授权总量在全国副省级城市保持前列,力争年授权发明专利达到1300件;
3、区域科技创新体系进一步完善,新增市级以上企业工程技术中心50家,引进共建技术研发机构25家,新建技术创新公共服务平台5家,组建产学研技术创新战略联盟1-2个;
4、高新技术产业保持较快发展势头,实施重大关键共性技术攻关40项,引进高新技术350项,开发市级以上新产品2000项,争取认定高新技术企业50家,培育创新型企业30家、专利示范企业30家,力争高新技术产品产值超过2250亿元。
重点是着力抓好以下八个方面工作:
1、着力推进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建设
坚持创新驱动。围绕市委 “六个加快”发展战略,紧紧抓住创新驱动不放松,发挥科技工作在创新型城市建设中的示范带动作用,进一步聚焦科技工作和科技资源配置重点,集中抓好一批重点创新项目,加快形成新的标志性重大亮点,加快推动经济发展转入科技引领、创新驱动轨道。
加强组织协调。发挥市建设创新型城市领导小组办公室在创新型城市建设中的组织推动、综合协调职能,进一步强化工作机制,加强市县联动和部门间的协调配合,切实增强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工作合力。
开展督查、考评。加紧研究制定我市建设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的监督考评方案,按照《关于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若干意见》责任分解和《宁波市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试点工作实施方案》所确立的阶段性目标,对我市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有关任务落实进展情况进行督查,加强有关指标的分析研究,组织编印《宁波市创新型城市建设白皮书——2010年度评价报告》,形成凝心聚力推进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建设的良好氛围。
抓好科技进步考核。抓实抓好省对市、县(市)区党政领导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考核,推动一把手抓第一生产力。总结提炼考评经验,完善市本级对各县(市)区党政领导班子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考核评价体系,把科技进步、自主创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以及自主创新政策落实情况作为考核重点,提高考核实效。积极指导各县(市)区做好全国科技进步考核、省科技强县复核工作,大力支持、推动县(市)区争创国家科技进步示范县(市)区。
加大政策执行力度。健全完善科技创新政策落实协商机制,建立工作责任制,重点推进各县(市)区建立财政科技经费支出稳定增长机制,确保县(市)区财政科技投入增长幅度高于同级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3个百分点以上。用足用好财政科技经费,充分发挥财政科技投入的杠杆作用,引导企业加大技术创新投入,确保R&D经费支出占GDP比例稳步提升。继续抓好以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等政策的落实,加大政策宣讲和指导,不断扩大政策惠及面。
2、着力支撑产业结构调整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突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科技支撑和引领。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策部署,以规模化、高端化、集聚化、国际化为方向,围绕我市重点发展新材料、新一代电子信息、新能源、新装备、海洋高技术、节能环保、生命健康、创意设计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加强对国际、国内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动态、技术前沿的分析研究,把握科技和产业发展新方向,优化资源配置、产业布局和发展环境,发挥科技创新对新兴产业发展的引领、带动作用。
加大重大关键技术攻关力度。加强顶层设计,提高科技创新组织化程度,以科技创新支撑发展转型为目标,研究制定家电、纺织服装、果蔬加工等重点产业技术路线图,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引领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围绕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要领域,主动设计、集成提炼关键、共性技术需求和技术难题,实施重大关键技术产学研联合攻关,争取掌握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
着力强化海洋高科技领域的科技支撑。以浙江省海洋经济发展纳入国家战略为契机,充分发挥我市海洋资源特色和科技优势,重点加强海洋生物资源、海洋能源、海洋装备、海洋工程、海洋环境等新兴领域的支持,启动海洋重点学科、创新平台建设工程,重点在海洋装备、海洋工程等领域部署组建一批重点实验室与科技创新平台,着力强化海洋高技术产业的成果储备和科技支撑,研究提出建设海洋科技园区、海洋科技示范基地等的意见建议。
实施“十城万盏”半导体照明应用工程。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化运作相结合,产业发展与应用工程相结合的原则,通过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强度投入、高效能管理,充分应用新光源、新能源、现代智能控制技术等照明科技新成果,加快半导体照明等相关技术和产品的研发及产业化推广示范,发展LED产业集群,努力打造创新型“低碳”城市。
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载体。进一步强化宁波国家高新区的集聚、辐射和带动作用,引进研发总部、构建公共平台、推进科技金融、汇聚创新人才、促进产业集聚,把宁波国家高新区培育成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摇篮。依托我市已有的国家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等,以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形成区域经济增长极为主要任务,发挥块状经济特色优势,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充分发挥杭州湾新区、宁波保税区、梅山保税港区等区位优势、产业优势和政策优势,加大重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引进、培育力度,加快集聚一流的科技资源和科技人才,优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重点培育发展新兴产业,着力形成有区域特色优势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加快建设高端产业的集聚区、科技创新的先导区。
3、着力强化农村科技创新和民生科技工作
加强农业农村科技创新。实施农业科技创新创业行动,以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发展农业产业为目标,推广“市县会商、联合支持、共同管理”的项目管理模式,重点组织创新团队、产业技术创新联盟、重点实验室等创新载体,结合宁波农业科技专项,围绕农业产业链建设,以产学研合作方式承担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着力形成一批对现代农业有明显引领和带动作用的重大科技成果,创办一批与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相适应的农业科技创新型企业,扶持一批科技型农村生产经营主体,全面提升现代农业发展的科技水平。
大力发展民生科技。紧紧抓住普惠民生不放松,继续推进科技惠民工程,围绕医疗卫生、节能减排、低碳经济、旧城改造等社会发展领域重大科技问题,加强主动设计、部门联动,分析、凝炼技术需求,组织实施医疗卫生科技发展专项、环境保护科技发展专项,着力突破一批重大关键共性难题,促进先进适用技术成果推广转化,增强社会事业的科技支撑,让人民群众更加充分、普遍地分享科技创新成果。
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科技特派员农村科技创业行动为抓手,以星火示范基地、农村科技示范村镇为载体,加强余姚市创建省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的工作指导,鼓励科技特派员面向农业园区、粮食功能区、农业企业、农房改造试点村镇等,加大对接服务力度,示范转化一批农村先进适用技术成果,引导乡镇和农村依靠科技改善农业与农村生态环境。组织实施科技特派员农村科技创业大赛及团队科技特派员考核评估工作,提升科技特派员农村创业和科技服务水平。
抓好防震减灾工作。加强地震监测台网和应急平台建设,总结推广农村民居抗震安全示范工程建设经验,积极运用先进适用技术,提高城市抗震设防能力。
加强科学技术普及。继续开展“科技活动周”、科技下乡活动,抓好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以农村基层为重点,开展科普宣传,普及科学文化,提高全民科学素质。
4、着力培育和发展科技服务业
积极发展科技金融。探索建立风险补偿机制,引导金融机构增加对高技术产业项目、科技型企业的贷款支持,鼓励支持民间资本投资于创新创业,争取在科技与金融结合的路径模式上取得新的突破。
增强科技服务支持。大力发展研发设计与创意、信息网络、节能环保、检验检测、技术咨询和知识产权等科技服务业,进一步增强科技服务能力和水平,促进高技术成果、企业、金融资本的有效对接。培育发展技术市场,重点加强技术经纪人队伍、科技中介机构建设,推动促进高技术成果交易和转化,着力引进一批对我市产业升级带动强的高技术成果。
着力推进研发总部建设。加快推进宁波工业技术研究院(中科院宁波材料所二期)、北方材料科学与工程研究院、研发园区、和丰创意广场等重大创新平台建设,引进、培育兵器材料工程研究院研发总部。充分发挥宁波大学、中科院宁波材料所、兵科院宁波分院等大院大所的人才优势和科研资源,进一步强化高校、科研院所对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经济转型升级的技术创新服务和支撑。
加大技术创新公共服务平台的扶持和引导。按照我市技术和产业发展需要,统筹规划布局,新建技术创新公共服务平台5家。加强技术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的扶持和引导,进一步提升技术创新服务平台的研发水平和服务产业的能力。
加快完善智慧城市建设的科技服务体系,大力推进智慧产业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智慧产业产学研技术联盟的建设,在重大平台技术、共性技术、公共技术领域等方面进一步强化对智慧产业的引导扶持。
5、着力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
积极推进企业创新能力建设。加强企业工程(技术)中心建设,鼓励、支持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跨国公司与我市企业共建研发中心,新增市级以上企业工程技术中心50家,培育省级高新技术研发中心10家。加强企业研发机构的引导和支持,以业绩考评为手段,对创新能力强、创新活动活跃、创新成果多的企业工程(技术)中心择优予以支持,进一步提升企业工程(技术)中心在企业技术创新活动中的核心作用,提高科技创新的组织化程度。
大力培育创新型企业。积极探索不同类型企业创新发展的有效模式,积极培育优势企业群体,新培育、认定高新技术企业50家、创新型企业10家、专利示范企业30家。强化高新技术企业跟踪管理,抓好高新技术企业复评,引导企业树立创新发展战略,把创新作为赢得市场竞争的根本途径,把创新战略作为企业发展的主体战略。
加紧布局组建产学研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根据我市区域发展战略布局和产业优势,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再建1-2个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进一步探索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运作体制,细化对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支持措施,引导重大专项及各种科技计划向产业联盟单位倾斜,推动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良性发展,延伸产业创新链,推动产业技术创新和产能提升。
6、着力深化国内外科技合作与交流
进一步提升产学研科技合作的层次和水平。以重大科技活动为载体,着力打造“宁波周”、材料论坛等科技合作品牌,充分发挥科技合作上下联动的整体作用,巩固、拓展与科技资源丰富地区、重点高校院所的科技合作与交流。
加强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建设和支持力度。重点培育1至2家以企业为主体的“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充分利用并发挥好JICA、“基层友好项目”、“科技外交官行动计划”等国际科技合作的渠道和平台的作用,调动我市中小企业开展国际合作的积极性,进一步深化、拓展国际科技合作层次、领域。
加大科技合作项目的支持力度。着力做好面向浙大等高校、科研院所择优委托项目的主动设计,组织实施一批对我市产业创新发展的带动性强的产学研协同攻关项目,争取国家重大国际科技合作项目2项,广泛吸纳优质科技资源,大力引进先进技术、高层次人才。
7、着力推进实施知识产权战略
大力引导鼓励发明创造。强化科技项目的知识产权目标要求,把知识产权的应用和产业化作为支撑发展、推动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研究建立资源要素向自主创新倾斜的优先保障机制,加大对发明专利申请和发明专利产业化的支持力度,着力形成一批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核心技术。
抓好知识产权优势企业的培育。认真实施国家中小企业知识产权战略推进工程,加强知识产权优势企业的培育、扶持和指导,加快推进专利信息平台建设,支持专利示范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企业建设企业专利专题数据库,强化对企业知识产权工作的指导和培训,进一步增强企业的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等方面的能力。
推动区域知识产权工作。贯彻实施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和省“区域知识产权示范培育工程”,重点抓好余姚慈溪国家知识产权强县的申报和推荐,争取江北和北仑等进入省“区域知识产权示范培育工程”。推进各地围绕产业特色和地域特色,在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上取得较大进展。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积极推进知识产权行政执法能力建设,公平、合理、有效调处专利纠纷,打击专利违法行为,重点开展查处假冒专利案件专项行动,切实保护专利权人和社会公众的合法权益。
8、着力加强科技政风行风建设
积极推进科技管理创新。着眼于创新城市建设、经济转型升级,从思想观念、体制机制、管理模式、工作方式方法等方面找原因、求突破。加强对全市科技创新工作组织领导,完善科技项目数据库,加强对科技计划执行情况的考评分析和督促检查,建立定期通报制度,推动传统科技管理向现代科技管理转型。
抓好机关作风建设。围绕“十二五”开局之年工作,开展以“思进思变思发展、创业创新创一流”为内容的“三思三创”作风建设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广泛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不断推陈出新,破解工作难题。深化“千局万站优化发展环境”主题活动,实施“同心建功‘十二五’,创新提升促转型”大行动,进一步创新工作思路和手段,加强对基层科技工作者、企业科技创新的支持和服务,不断提高服务基层科技创新的能力和水平。开展争创机关“文明处室”活动,扎实推进政府信息公开,积极倡导依法行政、文明办公,加强机关效能建设,健全检查监督机制,抓好各项规章制度的落实,着力打造公开透明、规范有序、务实高效的机关运行机制,争创新一轮文明机关。
加强党建工作。继续深入开展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和创先争优活动,结合建党90周年,加强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教育,开展“知党、爱党、忠于党”教育活动,继续开展以“服务群众、服务党员、服务基层”为主要内容的“落实三真、关爱基层”主题实践活动,巩固、拓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成果,强化宗旨意识,增进与群众的血肉联系,学先进创佳绩,形成鼓励干事、奋发做事的导向,调动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增强战斗力和凝聚力。
加大党风廉政和反腐败的工作力度。扎实推进全系统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重点对科技项目实施过程中关键环节的廉政风险进行分析,排查容易产生漏洞和问题的重点领域和环节,查找廉政风险点,逐步形成以积极防范为核心、强化管理为手段的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加强领导干部廉政建设,树立坦诚做人、清白做官、奋发做事的良好形象,勇于“向我看齐”,营造风清气正、奋发有为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