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重视和积极推动下,全市科技系统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扎实推进实施省委“两创”战略和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以加快科技创新、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为主线,积极实施“三三”科技发展战略,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不断显现。
一是城市综合创新能力稳步提升。据《宁波市创新型城市建设白皮书——2009年评价报告》(征求意见稿),2006年以来,全市创新指数连年提升,2007年、2008年、2009年全市创新指数分别为115.65、130.89、162.62(以2006年全市创新指数100为基值)。在省对市县党政领导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的考核中,我市连年被评为优秀,是全省唯一连续11年被省委省政府评为优秀的城市。11个县(市)区全部进入省科技强县行列,鄞州区、慈溪市相继成为国家科技进步示范县(市)区。2010年,我市成为国家首批创新型试点城市。
二是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明显提高。“十一五”期间,我市国家科学技术奖连年丰收,共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18项(其中以我市企事业单位为第一完成单位的7项)、国家专利金奖1项、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1项。专利授权量持续攀升,“十一五”期间,全市累计获授权专利66578件(其中发明专利3009件),专利授权量从2005年的3985件上升到2010年的25971件,年均增长45.5%(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从2005年的157件上升到2010年的1209件,年均增长50.4%)。2010年,我市成为国家知识产权工作示范城市。
三是区域科技创新体系进一步完善。宁波市大学科技园成功升级为国家大学科技园;研发园区一期、中科院宁波材料所、宁波创新港等相继建成投入使用;启动建设了宁波工业技术研究院(中科院宁波材料所二期)、北方材料科学与工程研究院(兵科院宁波分院二期)、和丰创意广场等重大创新平台;相继与浙大、西安交大建立了全面战略合作关系;引进共建了宁波微软技术中心、中石化宁波技术研究院等136家高水平技术研发机构;宁波大学、中科院宁波材料所等5家单位被科技部认定为“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全市已有市级企业工程(技术)中心500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研究开发中心143家、省级企业工程(技术)中心64家、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7家;市级以上重点实验室49家(其中省部级重点实验室10家);支持建设了技术创新公共服务平台34个、市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6家(其中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6家),组建产学研技术创新联盟7家。
四是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日益突出。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的90%出自企业,全市90%的专利申请和授权来自企业,近年来宁波所获得的国家科学技术奖、省科技进步奖中,80%以上源自企业技术创新,80%以上的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由企业为主承担。“十一五”期间,我市承担各类国家科技计划项目1340余项,获得国家科技经费支持6.7亿余元,立项数、获经费支持总额分别为“十五”期间的2倍和5.8倍,其中单个项目支持额度1000万元以上的重大科技项目5项。
五是高新技术产业持续快速发展。宁波高新区正式升级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我市被列为国家“十城万盏”半导体照明应用工程试点城市,宁波国家新材料高技术产业基地被国家发改委确定为首批建设的七个新材料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之一。依托块状产业集群,形成了12个国家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国家“863”产业化基地、高技术产业化基地。高新技术企业队伍不断壮大,全市已有高新技术企业662家。“十一五”期间,我市高新技术产业稳步增长,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推进我市产业转型升级中显示了强劲的创新活力。2010年,全市高新技术产品产值达到2119.03亿元,增长55.42%,其中:电子与信息产业、先进制造、新材料等三领域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分别达到463.73亿元、502.8亿元、709.61亿元,占全市高新技术产品产值的比重分别达到21.88%、23.73%和33.49%。
六是农业与社会发展科技支撑作用进一步显现。宁海县成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慈溪国家农业科技园区顺利通过了科技部验收。“十一五”期间,共培育认定农业与社会发展领域重点实验室、企业工程(技术)中心、科技创新平台34家,认定农业科技创新型企业63家、星火示范基地(技术核心区)69个、新农村科技示范村镇43家,初步形成了以“两院三校四类载体”为主体框架的农业与社会发展区域科技创新支撑体系。“宁波地区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关键技术研究”、“宁波突发灾害性天气精细化预报技术研究”、“城镇污染水体生物生态修复技术集成及其应用”等一批涉及医疗卫生、疫病防控、生态环保、公共安全等领域重大技术难题取得突破,相继开发出葡萄设施栽培技术、梭子蟹健康养殖技术、蔬菜真空冷冻干燥、贝类清洁加工技术等近百项种养技术、农产品深加工技术;研制出全熟化海水膨化饲料、昆虫化学性信息素等一批农业生物技术产品,累计培育出“甬优”系列水稻、宁海土鸡、“印雪”宁波白茶、“岱衢族”大黄鱼等动植物新品种106个,其中24个通过了省和国家级的品种审定。据测算,“十一五”期间,我市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65%;2009年,我市农产品加工率达到56.7%,农产品商品率达到84.6%,全市农作物良种覆盖率、畜禽良种覆盖率分别达到98%和96%。
七是科技创新投入稳定增长。2006-2009年,全市财政科技投入累计达到58.8亿元(是整个“十五”期间全市财政科技投入的2.4倍)。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不断提高,2009年全市R&D经费支出约为65亿元,占GDP的比例为1.5%,比“十五”末提高0.63个百分点,提前一年完成“十一五”目标,预计2010年全市R&D经费支出占GDP的比例可达1.6%以上。2010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科技活动经费支出达到110.7亿元,同比增长32.4%,占销售收入的比例达到1.05%。
八是防震减灾事业取得长足进步。地震监测预报体系初步建立,市域内地震监控能力达到ML1.5级(高于国家要求的ML3.0级);震害防御工作纳入平安市县考核,市、县两级地震应急救援体系初步形成;重大工程、生命线工程和可产生次生灾害工程等抗震设防工作规范有序,以地震活断层探测为代表的震害防御工作全面完成。在应对“5.12汶川地震”以及去年9月以来皎口地区系列小震(其中1级以上10次,最大震级2.3级)事件中,发挥了积极有效的作用。
“十一五”科技规划主要目标进展情况
规划指标 | “十一五” 规划目标 | 2009年 | 2010年进度 |
全社会R&D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 | 1.5% | 1.51% | 1.6%以上1 |
科技投入占市本级财政经常性支出比例 | 6% | 4.5% | 4.3%1 |
每十万人人才数 | 13000人 | 13700人 | 15730人2 |
每万人专业技术人员数 | 900人 | 930人 | 1036人2 |
每百万人发明专利授权数 | 50件 | 140件 | 210件2 |
规上企业新产品产值率 | 18% | 22.7% | 17.1% |
规上企业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规上工业产值的比重 | 14% | 16% | 17.6% |
国家级企业工程技术中心数量 | 10家 | 6家 | 7家 |
省级以上企业技术开发中心数量 | 100家 | 111家 | 143家 |
市级以上企业工程技术中心数量 | 200家 | 422家 | 500家 |
市级以上重点实验室数量 | 30家 | 46家 | 50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