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  页
  • 工作动态
  • 政务公开
  • 政务服务
  • 互动交流
  • 市科技局2012年度上半年工作总结
  • 阅读:10
  • 时间:2012-09-25 16:41
  • 来源:办公室来源:宁波市科学技术局
  •   上半年,按照“六个加快”的战略要求,我局紧密结合“三思三创”主题活动,以加快推进科技创新、建设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为主线,积极贯彻实施中央和省、市的决策部署,不断加大抓创新、促转型的工作力度,着力增强科技创新对壮大发展实体经济的支撑和引领作用。
      一、主要工作进展
      从有关工作进展看,各项工作都有较大进展:
      一是财政科技投入落实到位。今年市本级财政科技经费预算安排为42117万元,除网上技术市场专项等固化经费外,科技三项经费、科技创新经费等按高于财政经常性支出3百分点安排。
      二是专利呈现较好增长势头。1-5月全市专利申请量达到29007件,比去年同期增长56.4%;专利授权量12623件,同比增长20.3%。
      三是高新技术产业在实体经济低迷的形势下保持较好发展。1-5月全市规上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351.95亿元、新产品产值384.10亿元,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2.63%、6.45%。
      四是科技服务业取得新进展。据统计,一季度纳入统计的限上科技服务业机构共350家(比去年年报增加27家),实现服务业增加值10.4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0.1%,高出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增长率约12.6个百分点。
      五是网上技术市场继续保持全省领先。截至5月,中国浙江网上技术市场宁波市场共发布技术难题447项,发布技术难题数稳居全省第一,正式签约数、合同成交金额、累计上网企业数等指标继续保持全省前列。
      二、主要工作举措
      按照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和年初工作安排,上半年我们重点抓好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1、深化“三思三创”,凝练工作重点。按照全市“三思三创”活动的统一要求,我局精筹划、细部署、赶进度,进一步深化“三思三创”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着力在凝心聚力、破难创优上取得新突破,重点谋划推进“三大”专项行动:一是“春苗成长”计划,扶持铺天盖地科技型中小微企业;二是“创新提升”计划,大力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企业等顶天立地的创新型大企业;三是“科技惠民”计划,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和转化应用,大力发展民生科技。
      2、致力改革创新,完善科技创新政策。牵头拟制了《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农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宁波市入选“3315计划”创业创新团队管理暂行办法》、《宁波市国际科技合作项目管理暂行办法》、《宁波市科技服务业发展专项管理暂行办法》等政策意见,并在深入调研基础上,对市科技企业孵化器政策、扶持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壮大发展实体经济政策措施等进行了探讨和研究。如将制定出台加强科技创新推动科技型企业发展的行动计划(“天一计划”),并出台“智团创业”、“天使投资”、“科技融资担保”等配套实施办法,加快构建企业、科研院所、高校等各类创新主体协同创新机制,进一步突出创新创业,突出扶小做强,突出对科技型中小微企业的科技帮扶和创新创业的整体环境的改善。
      3、强化目标考核,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以强化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考核为抓手,加快区域科技进步,积极推进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建设。结合去年市政府与各县(市)区签订的年度科技进步目标责任书,对我市落实省对市2011年度党政领导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考核情况进行了自查,对全市11个县(市)区、“四区一岛”进一步了全面考核评价,并以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名义发文通报。根据考核情况,组织人员对11个县(市)区科技进步情况进行综合分析,从科技进步总体情况、科技工作特色及有关建议等方面,提出针对性的考核评价反馈意见。着手开展创新型城市建设评价体系研究,组织编制《宁波市建设创新型城市白皮书》,并不定期编发简报。结合省委、省政府新出台的《关于坚持和完善市县党政领导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考核评价工作的意见》,进一步强化科技进步目标责任考核举措,对科技进步考核指标体系进行了调整完善,对R&D投入、专利、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等核心指标进行分解。围绕“十二五”科技工作目标,根据各区域产业特色及现状,提出并下达了各县(市)区和“四区一岛”2012年度科技进步目标责任指标分解方案。
      4、加快产研对接,提升产业创新水平。加快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先后引进共建创新载体11家,宁波中科院信息技术应用研究院项目、宁波工程学院与同济大学共建杭州湾新区的汽车学院和汽车研究院项目正式签约,中科院宁波城市环境观测研究站项目举行了开工典礼,成立了宁波物流产业产学研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举办或组团参加了宁波——上海科技合作洽谈会、第十五届北京科博会、国际海洋技术研讨对接会等重大科技合作活动,加强了我市企业与国内外高校、院所的联系与交流,引进了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185项。强化对中科院宁波材料所、诺丁汉大学等重大创新载体的服务支持,举办了宁波市——诺丁汉大学合作促进交流会、国际海洋技术研讨对接会等科技对接会和成果发布会12场次,推出比较成熟、待转移的科技成果20余项,全方面推进高校院所与我市产业的对接。围绕我市新材料、新能源、新装备、电子信息新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通过项目征集、筛选查新、专家论证,设计推出重大科技攻关项目80余项(其中工业类38项、农业与社发类40余项),年内将通过公开招标、择优委托方式组织实施。积极争取国家重大科技计划项目支持,推荐申报国家“973”前期和“973计划”项目5项、科技部国际合作项目15项、国家科技计划备选项目6项。上半年,共有3个“863”计划项目、2个国家支撑计划项目、3个国际合作项目获得科技部立项,获国家经费支持5780余万元。
      5、加大帮扶力度,助力创新创业。结合“进村入企”,由局领导带队,分赴各县(市)区、开发区、产业园区,开展走访调研、政策宣讲、破难帮扶等活动,通过专家讲座、答疑解惑、案例分析、现场交流等形式,深入一线解难创优。积极推动科技与金融结合,组织开展企业与担保公司、银行对接,促成了中国银行向浙江泰先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的科技贷款(第一批1.5亿元的贷款已到位),有效地解决了该公司碳纤维项目的顺利实施(该项目为中科院宁波材料所碳纤维项目本地产业化)。加强创新优势企业培育,组织认定市级科技型企业116家,启动了2012年高新技术企业认定、2009年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复审工作,分区分批对相关企业进行了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复审业务专题辅导培训。加大对科技型中小微企业产品研发的支持力度,组织申报国家创新基金项目134项,认定了市级新产品(试制)1282项。抓好高新技术企业优惠政策、企业研发费加计抵扣政策的贯彻落实。据统计,2011年全市有49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获所得税减免16.04亿元;有890多家企业享受技术研发费加计抵扣,加计扣除金额(50%部分)达到27.78亿元。
      6、聚焦“三农”问题,推进农业科技进步。深入贯彻中央1号文件,继续实施农业科技专项,组织推荐申报国家星火计划、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及国家富民强县等国家政策引导类科技项目72项,着力突破一批重大关键技术。继续推进“百团千名”科技特派员服务农村“百区千企”科技创业行动,进一步调整和完善团队科技特派员的人员构成、专业结构和结对单位, 编写了《科技劲风吹沃野》、《宁波市农业农村双百科技成果汇编》和《宁波市科技特派员农村科技创业行动纪实》,组织选派16名个人科技特派员联系16个贫困乡镇开展对口帮扶和技术指导。
      7、加强管理保护,营造知识产权环境。进一步加强企业知识产权工作。出台了《宁波市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组织开展了《规范》贯标辅导培训,以提高企业知识产权创造、应用、管理、保护能力。继续开展知识产权服务平台的推广工作,为147家企业量身定制了180余个企业专利特色数据库(不包含二级子库),并深入宁波千普机械制造、广博集团等48家企业开展了 “一对一”上门培训服务辅导。组织开展了“4.26世界知识产权日”系列活动,发布了《2011年宁波市知识产权保护状况》白皮书,评选出“2011年宁波市知识产权十大事件”,开展第八届宁波市发明创新大赛,着力营造创新氛围、激发创新活力。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上半年专利侵权纠纷案件立案2起,结案4起,调解2起,宁波市知识产权局被日本贸易振兴机构评为2011年在华日资企业知识产权保护贡献部门。
      8、建立防控机制,加强科技计划管理。以科技计划项目评审、立项、管理为重点,进一步梳理流程,按照责权利相统一的原则,制定出台了《市科技局力争风险防控管理实施办法》,着力完善权责明晰、上下联动、内外结合、运转高效的科技管理和问责机制。加大科技计划项目中后期管理与检查力度,对2009年认定的8个科技创新团队和44个择优委托项目的实施进度和经费使用情况进行了中期检查,对部分县(市)区、相关部门承担的科技计划项目进行了清理,对2012年到期的15个市级重大科技攻关和择优委托项目以及21项市级、2项省级、1项国家级软科学项目市级重大项目进行了结题验收。
      9、推进台网建设,建设“平安宁波”。加强地震监测预报基础设施建设,市地震监测预报中心竣工投用,地震监测技术平台调试成功; 新建的江北慈城、奉化溪口地震台土建工程通过省级验收,镇海庄市地震观测站改造升级方案基本确定。认真把好抗震设防要求监管审查关,受理并依法办结建设项目“地震安全性评价结果审定的审查”3项。组织开展“防震减灾宣传周”宣传教育活动,并深入江东区东柳街道园丁、中兴两个社区开展防震减灾科普知识讲座,邀请专家为东航机关及通信站官兵作“地震灾害及防御”专题讲座。启动了北仑区南苑社区“地震安全示范社区”创建,并指导该街道在宁波职教中心学校内举行了由2000多名师生和民居参加的地震应急疏散演练,提高市民地震应急逃生及自救互救意识。
      三、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是科技创新对转型升级支撑不足的问题依然存在。尤其在当前,我市经济发展进入加快转型期,实体经济面临着用地难、用工难、融资难以及成本快速上升、利润不断挤压、效益逐步下降等诸多压力,科技创新整体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转型升级对新产品、新技术、新项目的需求存在较大差距,科技基础薄弱(高校、研究院所数量少、规模小、实力弱,科技服务业发展滞后)、企业研发能力不足(产业创新水平偏弱,多数中小企业处于产业链的低端,拥有核心技术、能提供高附加值产品的少,临港型重化工业创新突破难度大,传统产业创新能力弱)等突出问题日益显现。
      二是科技管理体制机制有待创新突破。今年5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研究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省委“双富”战略、市委“六个加快”战略都对科技工作提出了新任务、新要求。当前,由于机制体制等原因,我市科技工作抓手还不够多,在落实创新型城市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海洋经济发展、智慧型城市建设等重大决策部署上力度还不够大,对全市创新活动的组织化程度还不够高,在协同有关部门联合推动科技工作、服务基层创新创业、深入一线解难创优上办法举措还有待创新。
      三是在推进工作任务落实上力度还需进一步加大。上半年虽然在各项工作上都取得了新进展,但从有关指标看,完成年度工作目标的压力依然存在。如知识产权,虽然前1-5月全市专利授权量、发明专利授权量增幅都达到20%以上,但若扣除5月份的放量,形势不容乐观;再如高新技术产业,受宏观经济整体低迷的影响,完成年度工作目标也存在较大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