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宁波市科技局2014年工作总结
  • 阅读:
  • 时间:2015-04-14 15:40
  • 来源:办公室来源:宁波市科学技术局
  •   科技引领 支撑发展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今年以来,市科技局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省委十三届三次全会精神以及市委“双驱动四治理”决策部署,主动适应新常态,积极推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在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重大科技专项、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打响改革创新攻坚战。
      一、主要工作进展和成效
      一是创新政策导向更加突出。相继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科技成果转化的若干意见》、《关于引进共建研究院所的若干意见》、《宁波市工业科技特派员专项行动方案》、《宁波市科技信贷代偿补偿暂行办法》等一批政策文件,驱动经济发展的创新导向更加突出,创新驱动政策体系更加完善。
      二是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4项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其中,宁波大学主持完成的“新型红外硫系玻璃制备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预计全社会研发投入可达185亿元,占GDP比例达2.35%;专利申请量、授权量稳居副省级城市前列,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达12957件,同比增长32.1%;发明专利授权量达2832件,同比增长26.1%。科技进步相对变化水平再次位居全省第一;据《福布斯》发布的“中国大陆创新能力最强的25个城市”排行榜,我市创新能力位居全国城市第八、计划单列市第二。
      三是区域创新体系加快建设。新培育创新型初创型企业2398家、科技型企业171家,高新技术企业184家,新认定市企业工程(技术)中心110家、市企业研究院24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研究开发中心27家、省级企业研究院11家、国家企业技术中心1家;新认定科技创新团队18个,组建成立产学研技术创新联盟1家。
      四是高新技术产业稳步发展。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5239.9亿元、增加值881亿元,占规上工业总产值、增加值的比例分别达37.14%、34.7%,石墨烯生、碳纤维T800、超级电容器等一批重大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产品下线。
      五是新材料科技城建设稳步推进。完成新材料科技城产业规划、中长期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三大规划编制,新材料(国际)创新中心启动建设,2014年,我市新材料产业产值有望突破1000亿元。
      六是新能源汽车产业化应用重大专项支撑经济转型发展成效显著。新能源汽车应用推广示范城市加快建设,南车轻量化纯电动公交(超级电容电车)关键技术研发及产业化项目、吉利纯电动轿车等一批项目顺利推进,悍霸、吉利、普天新能源等一批重大产业化项目落户,新能源汽车全产业链集聚、示范效应凸显。
      七是科技金融结合更加紧密。市本级投入1000万元科技信贷代偿补偿资金(风险池);市天使投资引导基金已累计跟投项目58个,跟投资金5235万元,引导天使投资机构、个人投资1.9亿元,撬动社会资本3.2亿元,实现10倍放大效应。
      八是科技交流合作深入开展。成功举办人才科技周、中国国际石墨烯创新大会、中国航天新材料产业化论坛等重大科技合作活动,国外专家首次以成果转让方身份参加我市技术对接会,引进高新技术项目449项,共建创新载体56家。
      九是农社科技创新效果明显。11项农业和社会发展领域科技创新获得国家科技项目支持,17项农业新品种获得认定,12项“五水共治”科技攻关项目获批立项,“宁波特色瓜菜产业科技特派员创业链”、“宁波慈溪科技特派员创业基地”、“宁波鄞州科技特派员创业培训基地”获批国家级创业链、创业基地和创业培训基地。
      二、主要工作和举措
      (一)树立精准理念,着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一是强化大科技理念,确立经济转型升级核心战略。发挥科技部门职能优势,跳出科技抓创新,加大重大创新举措的调研、谋划,做好决策参谋。市领导高度重视科技工作,把科技创新作为支撑经济发展的主战场,多次指示并强调要坚持科技引领,将创新驱动作为推动转型升级的核心战略。
      二是树立协同制理念,推动创新驱动发展统筹协调。积极完善、推进落实创新型城市建设评价制度、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组织开展创新驱动相关政策落实情况的自查,落实科技创新发展指标动态监测制度,加强重点产业链创新发展统筹协调,提高科技创新宏观动态管理能力。
      三是确立市场化理念,加快转变科技管理部门职能。制订《2014年度宁波市科技体制改革工作要点》,明确深化改革的目标和任务。设立6000万专项经费,以政府投资与企业融资相结合的方式,加大引进共建新型研究院所力度,其中对中电科(宁波)海洋电子研究院有限公司等4家研究院所投入3450万元。
      (二)持续精准发力,着力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一是围绕创新型企业培育发力,壮大科技企业梯队。实施“科技领航”计划、“智团创业”计划,加大对企业创新的扶持力度,全年支持100项“智团创业”计划,补助总额达2110万元,带动企业投入2.74亿元。开展科技服务企业“五进”行动,实施工业科技特派员专项行动,选派142名科技人员进驻企业。目前,全市已培育创新型初创企业5134家、科技型企业951家、高新技术企业1167家,基本完成“八翻番、四提升”年度目标任务。
      二是瞄准产学研协同创新发力,提升企业创新能力。落实财政科技经费主要向企业流动配置的机制,明确70%以上的市级财政科技经费用于支持企业牵头实施技术创新项目,支持企业主动承接国家科技计划项目。今年以来,我市企业获批国家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项目55项、火炬计划41项、重点新产品24项,新落户“3315”计划6家。目前,全市已有市企业工程(技术)中心972家(其中国家认定9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284家),市企业研究院56家,产业技术创新联盟14家。
      三是看准普惠性政策落实发力,引导企业研发投入。加强与财政、税务部门协作,联合县市区分期、分批开展多场税收政策培训宣传与指导服务,合力推进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和研发投入加计扣除两项税收优惠政策的落实。全市享受2013年度研发加计扣除企业1164家,享受高新技术企业享受企业所得税优惠766家,两项合计共减免企业所得税31.76亿元,较上年度增加30.6%。
      四是对准科技与金融结合发力,助推企业创新发展。鼓励支持金融机构加大对科技型小微企业信贷支持力度,启动建设由市、县(市)区和合作银行三方共同出资的子风险池。加快培育发展天使投资,开展项目路演活动近百场次,推进天使投资平稳化、常态化。今年市天使投资引导基金新增协议投资项目40项,新增协议投资额3600万元,目前已累计有150家(人)天使投资机构(个人)备案,投资项目覆盖全大市各县(市)区。
      (三)实施精准对策,着力提升区域创新发展能力
      一是建设科技创新大平台,集聚高端创新要素。发挥科技部门职能优势,积极推进宁波新材料科技城建设,积极与科技部等国家部委协调对接,设立了宁波新材料产业发展专项基金,启动建设新材料(国际)创新中心,引进国家首批高层次人才;材料基因工程团队和软磁合金材料项目团队,推进了国家磁性材料产业计量测试中心等一批创新载体落地。
      二是实施科技支撑大专项,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生命健康等重大专项稳步推进,三大专项全产业链加快发展。在新材料领域,发布了《宁波市石墨烯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成立“宁波市石墨烯产业产学研技术创新联盟”。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悍霸新能源汽车生产项目、吉利新能源汽车总部基地、普天新能源等一批重大产业化项目落地,吸引了德国罗斯福集团、意大利菲士等一批电池、发动机研发生产企业和汽车质检机构落户,产业链“裂变”效应显著。在生命健康领域,落实《宁波市生命健康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设计生物医药类重大专项6项,推出了铁皮石斛、金线莲、三叶青等市场需求旺、附加值高的新品种引进和育种。
      三是强化机构培育与示范,加快推动科技服务业发展。 “高能电子加速器辐射技术共享服务平台”等13项科技服务平台入选国家中小企业公共技术服务机构,宁波市科技信息研究院被评为全国首批知识产权分析评议服务示范创建机构和全国知识产权服务品牌机构。新认定科技服务业示范项目26项、科技服务业示范企业4家,目前已累计培育科技服务业示范项目101项,科技服务业示范企业22家,市级科技服务业示范基地6家。
      (四)加强精准对接,着力破解科技成果转化难题
      一是创新成果转化模式,做好制度对接。设立1亿元科技成果转化资金,对转移成果实际支付的技术交易额,给予一定的经费补助。鼓励产学研联合实现创新成果产业化,一批新型研发载体瞄准市场需求创新成果转化模式,如摩米创新工场以高端电子产业技术优势开展11项科技成果的中试孵化,通过股权组合整合产业链资源。目前,摩米创新工场已集聚高端电子企业40余家。
      二是深化科技合作交流,做好项目对接。组织大型科技招商活动、科技成果发布会、推进科研院所与企业的成果对接洽谈。今年共组织两场科技成果(竞价)拍卖会,22项科技成果全部成功拍出,起拍价总计1955万元,总成交金额达2521万元。首次组织国外专家参加技术专场对接会、首次邀请国外专家在高交会上进行科技成果发布, 5项国际科技合作项目获得科技部立项支持。
      三是加强技术市场建设,搭好对接平台。加快建设科技大市场,知识产权转化交易平台(天一生水网)投入使用。积极培育技术转移中介服务机构,两家企业被评为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累计6家)。2014年,全市共输出技术1405项,合同成交金额7.8亿元,其中技术交易额 7.65亿元;吸纳技术2534项,合同成交金额18.93亿元,其中技术交易额17.6亿元。
      (五)强化示范建设,着力深化知识产权管理保护
      一是落实示范城市建设目标,促进知识产权量质提升。实施发明专利增量提质服务工程,完善专利资助政策,强化技术创新项目知识产权创造导向,组织专家深入企业“一对一”重点帮扶,开展知识产权服务平台的推广工作,目前,知识产权服务平台注册用户数已累计达3780个,为1155家企业建立中外专利特色数据库1445个。
      二是贯彻示范城市建设要求,深化知识产权运用管理。组织多场《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培训班,14家企业通过首批《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认证,占过全国通过企业数一成多;鼓励企业知识产权运用,对知识产权质押贷款评估费给予补贴;加强企业知识产权工作,新认定市级专利示范企业28家、省级专利示范企业29家。
      三是提高示范城市建设标准,加强知识产权维权执法。按照全国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建设要求,建立知识产权保护协作机制,成立市知识产权行政执法支队,在第十六届“浙洽会”等展会现场开展现场执法,入驻阿里巴巴开展电子商务专利维权,2014年,共调(查)处各类专利纠纷(侵权)案件520余起。
      (六)聚焦科技惠民,着力强化农社发展科技支撑
      一是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首次实施农业科技发展产业化专项,以每年(五年)滚动支持的方式加大农业重大技术产业化力度,全年共支持4项农业关键共性技术产业化项目,培育13家农业科技创新型企业,争取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6项、国家星火计划项目3项
      二是注重社会民生科技发展。编制了《鼓励发展的五水共治适用技术目录》,组织实施了“餐厨废水智能化高效净化处理及其设备研发”等12项“五水共治”科技攻关项目,组织实施社发类科技攻关项目80项、科技惠民项目3项。
      三是扎实推进防震减灾工作。建成镇海庄市地震台、象山强震台,台网布局进一步优化;实现地震台网全覆盖各县(市)区。组织开展了防灾电影进社区进学校活动及5.12防灾减灾日宣传活动,促成雅戈尔动物园投资建设国家级地震科普馆;完成市级地震应急预案修订,指导4个社区学校开展了地震应急演练及应急避难场所建设。
      (七)抓好科技宣传,着力营造鼓励创新浓厚氛围
      一是抓媒体宣传,提升宁波创新显示度。策划并推出一批重大科技宣传专题报道,光明日报头版《宁波:向创新要质量效益》、经济日报刊登《宁波破解“成长的烦恼”》、科技日报刊登《宁波新探索:把地方科技工作的潜力更好释放出来》,这些中央主流媒体分别以头版、专稿、专访等形式报道了宁波创新改革的探索实践;宁波日报、中国宁波网通过“寻找科技金蛋”专题,以网上《对话》访谈和线下报道相结合的方式连续宣传宁波科技创新,引发了社会对创新驱动、体制改革的思考、讨论。
      二是抓活动载体,提高社会公众参与度。一方面,通过举办“426知识产权周”、“科技活动周”、“中国专利周宁波活动周”等综合性科技活动,调动社会公众参与热情、普及科技创新知识、增强产权保护意识。组织开展发明创新大赛、创业计划大赛、科技成果拍卖等活动,引导全社会参与,营造全社会上下“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氛围。
      (八)贯彻法治精神,着力打造清正廉洁文明机关
      一是立足科技系统部门特色,推进依法行政。结合政府权力、责任清单工作,建立权力流程图、保留41项行政权力;梳理出13项主要职责、24项公共服务职责、15项监管职责。继续推进科研经费阳光公开,探索建立科研经费黑名单和科研诚信制度,逐步完善科技管理监督检查机制。
      二是落实两个“主体责任”,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强化党委(党组)主体责任和纪委(纪检组)监督责任,切实执行领导干部述职述廉、重大事项报告制度、领导干部参加双重组织生活制度。
      三是结合群众路线教育活动,推进作风建设。认真落实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整改措施,以绩效对账为抓手,进一步加强内部管理,完善工作程序和业务流程,确保“四风”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