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来,我市科技工作积极落实中央、省市深化改革、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部署,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调研讲话“干在实处永无止境,走在前列要谋新篇”的要求,扎实开展“创新攻坚年”活动,着力在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打造创新创业生态圈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较好地完成了“十二五”各项任务,科技创新对经济稳增长、促转型的贡献度不断提升,成为新常态下经济换挡新动力。
一、主要工作进展和成效
一是创新创业生态环境更加优化。出台了《宁波市创新攻坚年活动实施方案》、《关于培育发展众创空间促进大众创新创业的实施意见(试行)》等政策文件,全年备案授牌牌了47家众创空间和创客服务中心,以留学归来的人员、连续创业者、大学生以及科技人员等为主体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氛围日益活跃。
二是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取得重要进展。甬籍科学家屠呦呦获诺贝尔医学奖。预计全市研发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 2.4%。全市专利申请和专利授权分别突破5.8万件和4.6万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16056件,同比增长23.9%,发明专利授权5412件,同比增长91.1%,增幅居副省级城市第一位。授权发明专利占全部授权专利的比例达到11.7%,较2014年年底提升了5.2个百分点,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18.1件,远远高出全国(6.3)、全省(12.9)的平均水平。在2015年度创新型试点城市评测中,我市居全省第二位。
三是区域创新体系进一步优化。新培育创新型初创企业1848家、高新技术企业358家,新增国家级企业工程(技术)中心3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研究开发中心29家、省级企业研究院12家、省领军型创新创业团队3个,新组建产学研技术创新联盟1家。
四是科技促进产业优化升级成效凸显。高新技术产业创新优势明显,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5383.4亿元(同比增长2.35%,增速高于规上工业总产值4.5个百分点)、增加值952.7亿元(同比增长4.4%),占规上工业总产值、增加值的比例分别达39.1%、37%。新能源产业转型转型加速,新能源产业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2%、新产品产值率达51%。
五是科技与金融结合更加紧密。科技信贷风险池基本覆盖全市所有县(市)区,市天使投资引导基金累计跟投项目达106个,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额突破5000万元。
六是科技成果转化步伐加快。宁波技术大市场建设加快推进,全年吸纳技术2432项,成交额达36.94亿元,其中技术交易额29.46亿元,同比增长80%以上;输入技术1460项,成交额达21.6亿元,同比增长80%以上。
七是争创国家创新布局有新进展。成功获批国家知识产权区域布局试点地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争创工作进展顺利,得到了国家省市领导的大力支持,纳入了省委“十三五”规划建议。
八是农社领域科技创新不断增强。象山县农业科技园区获批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12项农业新品种获审定证书,生命健康产业新产品产值增速达24.1%,科技支持“五水共治”开启新征程,我市地震局获全国市县级防震减灾工作考核“先进单位”称号。
九是“十二五”目标任务圆满完成。五年来,我们主动适应发展新常态,不断抓创新、促改革,全市R&D经费投入、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发明专利授权量等核心指标均较“十一五”末翻一倍以上,科技创新成为全市经济发展主动力。
二、主要工作举措
(一)落实创新驱动部署,打造开放协同创新合力
一是围绕“改革攻坚”、“创新攻坚”,加快完善创新驱动政策环境。制定出台了《宁波市创新攻坚年活动实施方案》、《关于培育发展众创空间促进大众创新创业的实施意见》,从实施重大科技专项、宁波新材料科技城建设、创新型初创企业培育、众创空间建设、科技投融资体系建设、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落实、自主创新产品应用推广等十方面入手加快推进,力争在关键领域取得新突破。
二是围绕中央省市决策部署,加快落实重大创新布局。
加强统筹协调、目标责任考核,形成协同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建设的联动机制。主动对接国家重大创新布局和市委市政府重要战略部署,积极参与争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宁波国际海洋生态科技城的谋划,并多次向科技部、省科技厅等有关部门汇报,争取上级部门支持。目前,省政府已向国务院上报了《关于宁波国家高新区(新材料科技城)创建宁波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请示》。
三是围绕创新科技项目管理,完善建设创新治理体系。创新重大科技专项组织模式,起草《宁波市重大科技专项组织模式改革创新方案》,提出以“四个机制、四种模式”为重点改革重大科技专项组织模式。调整形成重大科技专项、创新环境营造专项等四个一级计划和12个二级计划的科技计划体系。积极探索科技经费专项转移支付,将“智团创业”、发明专利产业化、农业创新载体和产学研合作攻关等4类项目(涉及经费5100万元)管理权限下放至县市区。积极谋划编制“十三五科技创新发展规划”,组织“十三五”重点攻关技术领域研究,积极调研对接上海建设“全球有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提出“十三五”期间科技创新发展的主要目标、总体思路和主要举措。
(二)推进大众创业创新,注入经济增长新活力
一是加快建设众创空间,增强创新创业平台支撑。召开全市众创空间培育发展现场会,出台《关于培育发展众创空间促进大众创新创业的实施意见(试行)》,鼓励支持高等院校、优势企业、重点开发区等依托现有条件及社会资源建设众创空间。目前,我市众创空间和创客服务中心合计已达47家,注册创客5300余人,创业导师数量600余人,拥有专职管理人员370余人。加快发展科技企业孵化器,新认定2家科技企业孵化器,目前我市已有市级科技企业孵化器26家(其中国家级有7家),科技企业孵化器面积近68万平方米,在孵企业超过1500家。如浙江万里学院学生创立的宁波乔克兄弟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致力于提供3D打印技术服务,在孵化器毕业后再获天使投资人投资并收购联合了周边地区的3D打印技术服务公司,2015年该公司被认为为市级创客服务中心。
二是实施“科技领航”计划,培育创新型企业梯队。实施“智团创业”计划,安排3000万元专项经费支持海外高层次人才携带技术、项目来我市创办创新型初创企业。加强创新型初创企业的培育辅导,实施工业科技特派员专项行动,选派200位科技人员(其中拥有高级职称或博士学位的有183人)服务我市244家科技型企业。目前,我市创新型初创企业累计已达6982家,其中世游信息、五角阻尼等2家企业已经在“新三板”上市,中安科技、沃特美逊等多家企业正在准备筹备之中;自国家2008年起实施新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以来,我市已累计有1519家企业获批高新技术企业资格,2015年我市有23家企业入选“2015年浙江省技术创新能力百强企业”。
三是部署开展创新券推广应用,加快发展科技服务业。出台《宁波市科技创新券推广应用实施办法(试行)》,全面开展科技创新券推广应用工作,推进科技资源开放共享,2015年,我市累计发放科技创新券2521.5万元。加强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实施了“生态之家系列化产品开发服务平台”等25项科技服务业示范项目,新认定科技服务业示范企业5家、科技服务业示范基地2家。目前,我市科技服务业示范基地已有8家,示范企业已有27家。
(三)实施科技重大专项,激发转型发展新动力
一是集中有限资源实施,组织关键共性技术攻关。聚焦产业发展前沿,主动设计实施了智能化成套装备、先进高分子与合成材料、新能源汽车及关键核心部件、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器件、石墨烯产业应用等54项重大科技专项,市本级补助总额超过1亿元。目前,宁波南车自主研制的新一代大功率石墨烯超级电容核心参数“比能量密度”高达11瓦时/公斤,比美、韩5瓦时/公斤水平提高一倍多。发挥政产学研协作功能,联合中科院宁波材料所、有关优势企业谋划了一批新材料领域重大项目,积极争取对接国家新材料重大产业化布局。
二是借助细分领域优势,发展壮大生命健康产业。出台《关于促进生命健康产业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围绕我市在体外诊断产品、高端数字医疗装备和生物制药等领域的优势,成立外诊断试剂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成立大会、举办 “第一届全国临床检验装备展览会”,促进生命健康领域产业与技术深层次对接。宁波生命健康产业园建设加快推进,中科院上海药物所宁波生物产业创新中心、中科院上海药物所宁波制药厂、中科院上海药物所宁波实验动物中心、宁波国际医疗装备研究中心、宁波国际生物医药研发培训中心和宁波生物制药研发中心同步推进,目前,宁海生命健康产业区园已新集聚生物医药相关企业共16家,落户项目24个,总投资额达21.6亿元。
三是发挥创新示范效应,带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相继出台《宁波市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暂行办法》等一批政策文件,推进新能源汽车领域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有效整合。累计组织实施新能源汽车重大专项9项,加快开发了储能式有轨低地板车、储能式无轨电车、纯电动汽车等新能源汽车。目前,我市已有浙江南车、浙江吉利、宁海知豆电动汽车、宁波波导汽车和浙江宝成机械等5家新能源汽车整车生产企业,金和新材料、艾能科技、杉杉新材料科技等核心原材料生产企业,浙江佳贝思、浙江海锂子等动力电池生产企业,宁波菲仕运动控制技术、海天驱动等驱动电机及控制系统生产企业,共计推广新能源汽车4600辆,建成中国南车超级电容现代电车示范线一条,带动了汽车零部件、电池等上下游企业转型升级,新能源汽车全产业链创新转型效果明显。预计汽车整车和零部件产业年产值超过1000亿元。
(五)加快创新平台建设,增强区域资源集聚力
一是加快推进宁波新材料科技城建设。配合新材料科技城出台了《新材料科技城中长期发展规划》和《新材料科技城产业发展规划》等,我市最大规模众创空间在新材料科技城启用,宁波新材料国际创新中心开工建设、宁波新材料大学创新园完成规划、新材料国际创业社区签订建设协议。先后引进了宁波国际材料基因工程研究院、诺丁汉大学宁波新材料研究院,目前,新材料科技城成功引进新材料重点项目43个,新引进海外留学人才321名,国家级、省级人才和市“3315计划”目标人才63名。
二是谋划建设宁波国际海洋生态科技城。着眼构筑港口经济圈和开放新优势,以梅山岛为核心区,打造创新资源最集中、创新要素最活跃、创新产出最密集的海洋经济发展核心示范区。配合市发改委编制《宁波海洋国际生态科技城总体规划》,正在谋划建设宁波海洋研究院、海上丝绸之路研究院等科技创新平台。
三是加强创新载体建设。全年共引进建创新载体65家,为我市参与“中国制造2025”,布局下一代互联网技术、机器人技术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加大企业创新载体建设力度,全年认定市级企业工程(技术)中心110家、市企业研究院22家、市科技创新团队18个。目前,全市已培育市企业工程(技术)中心1082家(其中国家认定12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313家),市企业研究院78家,市科技创新团队101个,省级企业研究院34家,省领军型创新创业团队7个。
(五)促进科技金融结合,开启创新创业新引擎
一是设立科技信贷风险池。召开全市科技金融结合推进大会,全面启动由市本级、县(市)区和科技银行三方共建的科技信贷风险池建设,共有14个科技信贷子风险池建成并投入运行,资本金规模6290万元(其中市本级2500万元、区级2120万元、合作银行1670万元),科技银行(科技金融部)将为我市创新型初创企业提供6.29亿元信用贷款。
二是加快培育发展天使投资。举办了2015中国(宁波)天使投资高峰论坛,开展银企、投企对接活动20余场、小型专业化对接活动近百场次。目前,天使投资引导基金已备案天使投资机构或个人150家(人)(备案可投资本达35亿元),已跟进投资106个项目,累计跟进投资9406.3万元,直接和间接撬动各类资本投入99481.2万元,投资资金放大倍数达到11.6倍。经过天使投资引导与培育,目前我市已培育出宁波搜布、浙江神灯生物等一批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创新型初创企业,宁波搜布已发展成为国内面料撮合交易平台行业冠军,宁波康铭泰克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获中国创新创业大赛互联网总决赛全国前三甲,宁波大学学生创业成立的宁波星宏智能获得首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总决赛金奖。
(六)加强科技合作交流,提升科技成果转化能力
一是拓展科技合作活动渠道。成功举办了“2015上海宁波周”、高交会、新材料论坛等品牌科技活动。继续探索技术成果交易新机制,2015年两次成果拍卖会上,我市26项科技成果拍出7446万元,成果加价幅度超过40%;首次探索开展企业技术难题竞标,以企业出题、院校竞标的方式促成科技成果转化,共有9个项目达成合作意向,意向金额达477.5万元。全年,共引进高新技术项目387项。
二是加快技术交易市场建设。按照“展示、服务、共享、交易、合作”的功能设定,市场化运作模式组建宁波市科技大市场,建设开发集信息发布、在线交易、担保支付、网上拍卖、终端服务及数据库管理等功能于一体宁波市科技云服务平台,实现线上交易、支付、担保等全线联网服务。知识产权转化交易平台(天一生水网)汇聚了各类知识产权2000多项,建成了专利运营信息数据库,累计实现专利交易8笔(交易额200多万元)、知识产权质押融资11笔(贷款额逾五千万元)。
(七)深化示范城市建设,努力提升专利综合实力
一是实施发明专利增量提质服务工程。组织专家深入企业“一对一”重点帮扶,开展知识产权综合服务平台的推广工作,目前,已累计为1300家企业建立专利特色数据库1600多个,为近400家企业提供“一对一”上门服务。近五年,全市发明专利申请、授权量年均分别增长40%、36%。
二是加强政策扶持,增强专利管理运用能力。新修订的专利资助政策对企业发明创造、重大产业化项目、专利分析布局、专利质押保险等方面进行扶持。8月,我市获批国家知识产权区域布局试点地区(省内唯一获批城市)。建成全国首创的企业知识产权标准化管理服务平台,全市已有68家企业通过《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认证。成立了国内首个模具产业知识产权创新基地;4项专利获中国专利奖优秀奖;在第21家全国发明展览会中,我市共获3项金奖、3项银奖、3项铜奖,其中宁波路宝科技实业集团有限公司发明的“一种特大抗挠变梳洗型桥梁伸缩缝装置”项目获得了此届展会唯一的最高级别奖项--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奖(最佳发明奖)专项奖。
三是稳步推进知识产权保护与宣传。加强执法队伍建设,设立专利行政执法处,与市中级人民法院合作开展专利案件诉调对接,设立知识产权巡回法庭,开展专利预警分析服务,不断提高知识产权保护能力。开展了2015年打击假冒专利行为专项行动,通过市与县(市)区联动,在商场、超市、互联网等流通领域中,重点查处食品、药品、小家电、日用品等产品领域出现的假冒专利行为。全年,我市共立案专利案件820起,结案803起,处置假冒专利案件6起。
(八)加大科技惠民力度,努力推进城乡统筹发展
一是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推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立项支持市本级农业重大专项及农业富民专项85项,获批国家级星火计划重点项目2项。此外,在抗击“灿鸿”台风中,我市第一时间发布《关于科技系统积极做好台风后救灾减灾工作的通知》,组织农业科技特派员赴受灾地区开展台风后科技救灾减灾工作,为农户提供专业技术服务,帮助受灾农户减少损失。加强地震监测台站建设与管理,获评全国市县级防震减灾工作考核“先进单位”,组织开展了《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宣贯培训,编制了《宁波市地震应急预案操作手册》,建成局地震应急装备库、组织开展防震减灾宣传周活动,并首次组织开展防震减灾知识进企业活动,进一步提升地震灾害综合防御能力。
二是推进“五水共治”,加强社发领域科技攻关。2015年共立项支持市本级社发重大项目9项、科技惠民项目67项。创新“五水共治”推进机制,与北仑区加强联动,启动“区局会商”机制,主动设计了《村镇生态化治理及社区可持续发展研究集成示范》重大项目,协同推进“五水共治,美丽北仑”建设,努力形成可复制、可推广、可借鉴的示范样板。积极开展以“创新创业 科技惠民”为主题的科技活动周,我市申报“科普活动进校园进社区活动的开发与建设”活动项目,获2015年全国科技活动周优秀科普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