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试验性推广”“选择性合作”
2019年度东海银鲳人工养殖技术推介会成功召开
我市东海银鲳人工养殖迈上规模化新台阶
  • 阅读:
  • 时间:2019-06-21 10:49
  • 来源:宁波市科技信息研究院来源:宁波市科学技术局
  • 为总结经验、加快银鲳人工养殖早日走上规模化、产业化进程,6月18日宁波大学在象山召开2019年度东海银鲳人工养殖技术推介会。会议吸引了山东、宁波、温州、台州等地数十位渔业养殖企业、水产技术推广站代表前来对接交流,市科技局农社处调研员盛德清、市海洋与渔业研究院副院长吴雄飞、宁波大学海洋学院副院长史西志参加会议。

    肉嫩味美的银鲳是宁波人非常喜爱的深水海鱼,也是东海主要经济鱼类之一,由于过度捕捞和海洋生态环境的恶化,野生东海银鲳数量锐减。在市科技局的持续支持下,宁波大学自2000年开始研究银鲳人工养殖,联合水产养殖企业、科研单位共同研发,2015年,“东海银鲳产业化前期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列入宁波市重大科技专项,并于去年入选宁波“科技创新2025”重大专项。经过19年技术攻坚 ,项目组在全生长周期病害防控体系打造等方面取得卓有成效的进展,累计培育银鲳亲鱼2万余尾,育苗580万尾,两项数据均开创国内先河,银鲳“投喂难”“防病难”“育苗难”问题被彻底攻破,自此,被称作“世界上最难养的鱼”——东海银鲳鱼迈上规模化养殖新台阶。

    会上,项目组介绍了东海银鲳项目整体研究进展、养殖技术研发情况和银鲳育苗、成鱼养殖、养殖推广合作模式及具体的实施方案。到会的养殖企业、水产技术推广站代表围绕投食频率、养殖密度、鱼虾混养可行性等技术问题进行了深度探讨,现场气氛热烈。



    宁波大学海洋学院徐善良教授表示,银鲳养殖技术经过近20年艰苦攻关有了长足进步,养殖银鲳的“吃饭问题”“强身问题”“保健问题”基本解决,全人工养殖技术体系初步建立,产业化整体推进时机已经成熟。现阶段希望通过“试验性推广”“选择性合作”的产业化路径,与更多水产养殖团队、企业合作,增大养殖面积、扩展养殖样本,以此来检验项目前期建立的技术体系是否可靠,最终确定最合理、最富有经济效益的养殖模式,全力打造东海特色养殖新品种,把银鲳养殖产业向更高、更深、更宽方向推进。


    盛德清表示东海银鲳项目的成功是近年来宁波农业科技领域重大突破。他指出,目前银鲳还存在养殖成本高、成活率不稳定和成鱼体型过小等问题,只有规模化养殖才是银鲳的出路。人民群众是真正英雄,养殖还要靠大家用心努力。要集中广大养殖企业的智慧和创造力,升级现有实验阶段养殖技术和规模,进行机制、体制和技术创新,专注于核心技术开发、基础研究和新品种选育,使宁波在全国率先投入产业化,让更多银鲳“游”上老百姓的餐桌,将东海银鲳打造成宁波的一张“金名片”。”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