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创新赛场上,宁波制造的力量正在创造更多奇迹。11月3日,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由宁波企事业单位牵头、合作完成的8个项目荣膺国家科技奖,其中,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4项。
为透视国家科学技术奖背后宁波企业持续迸发的磅礴创新动能,进一步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促进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市科技局联合浙江新闻客户端、宁波日报(甬派)、宁波电视台、宁波电台、宁波晚报等主流媒体推出”探秘国奖背后的创新基因”系列报道,解码国奖背后的创新故事。
又获奖了!近日,甬企海通食品集团有限公司参与的“特色浆果高品质保鲜与加工关键技术及产业化”项目斩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这是继2008年、2012年后,企业第三次获此殊荣,书写了食品加工行业的“创新奇迹”。
这般奇迹,在海通董事长陈龙海看来,却是顺理成章。“如果问海通有什么经验,那我们的经验就是专注主业。”陈龙海告诉浙江新闻记者,多年来,海通有过很多赚取快钱的机会,可最终都经受住了“诱惑”。“专注才能专业,海通成立30多年来,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食品加工行业,一切重要决策都围绕市场需求展开。从这个角度看,获奖实际上是水到渠成。”
坚守初心之余,还需找到正确发展路径。
以创新为动力,争创农产品加工领域创新成果应用转化领头雁。多年来,海通与食品加工领域知名院校江南大学、浙江省农科院等建立起联合研发机制,一以贯之重视与高校科研院所协同攻关。截至目前,海通拥有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蔬菜加工技术分中心等国家级科研平台,30多项科技成果获各级科技奖励。
“特色浆果高品质保鲜与加工关键技术及产业化”项目,是海通以市场为导向,加速农产品加工重大科技创新成果落地的又一例证。
一次性塑料杯中,浅紫色杨梅汁香气馥郁。细细品尝,杨梅特有的风味物质萦绕舌尖,让人仿佛瞬间回到曼妙的江南梅雨季。都知道杨梅味美却“易变”,时令水果如何变身全年均可享用的美味杨梅汁?
“这个问题,实际上海通已关注多年。”陈龙海说。慈溪是杨梅的主产地,近年来,以杨梅、蓝莓为代表的特色浆果产业发展迅猛,年增速达30%,但由于浆果采后贮藏过程保鲜难度大,损失高达40%~50%,且加工保质过程品质易劣变,营养流失大,又缺少可应用的从采收到贮运加工的产地商品化配套技术,产业发展面临制约。
针对上述难题,海通与国内多家高校院所和企业再次走到一起,在国家和省市科研项目支持下,经过近10年努力,攻克了一系列农产品品质保持核心技术,研发配套材料、产地处理装备并成功实现了产业化应用。
研发减损采收、产地快速预冷等技术,结合病原菌靶向抑制调控采后果实劣变病害,腐烂率降低50%,物流半径从产地辐射全国;创建浆果定向调控花色苷稳定化新技术,活性成分保留率达90%;开发活性组分高效绿色制备技术,实现非商品果及加工副产物的综合利用;针对不同要求,研发小型预冷机和大容量快速预冷装备,效率提高75%以上……通过与院校一起攻关,一系列新成果在海通实现产业化落地。
此外,作为行业龙头,海通还在生产端围绕“特色浆果高品质保鲜与加工”这个主题,进行了一系列流程优化和工艺革新。“比如物流问题,很多鲜果是晚上运货的,员工们必须进行排班调整。为实现标准化生产,每一次批次的鲜果都需要在限定期限内完成加工,这对企业的生产管理是全新挑战。”海通技术负责人卢利群介绍。
不仅仅是果汁,通过实施“特色浆果高品质保鲜与加工关键技术及产业化”项目,海通相关产品线不断延伸,冻果、果干、果肉,速冻菜……“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优质加工食品的需求也越来越大。”陈龙海说,未来,在采收,物流、保鲜、加工等各个环节,海通将与相关政府部门和院校共同努力,把装备技术提高上去,把生产成本降下来,让广大农民和消费者都能享受到发展的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