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21年工作成效
2021年全市科技系统深入落实市委、市政府争先进位工作要求,加快高水平创新型城市建设步伐,为全市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科技支撑。科技创新工作成效明显,实现了“十四五”良好开局,从科技争先态势看,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建设顺利通过科技部评估验收,获评“优秀”,全市科技创新工作获市县党政领导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考核优秀单位,荣获全省首批“科技创新鼎”,连续三年获省政府“科技新政”督查激励。从创新进位增长看,关键指标迈上新台阶,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预计达到3.0%;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高新技术产业投资额均位居全省首位。具体来看:
(一)战略科技力量培育实现新突破。发布《“十四五”科技创新发展规划》,出台新材料、工业互联网、关键核心基础件科创高地建设行动方案。三大科创高地建设扎实推进,目前三大领域已集聚近百家高水平研发机构、覆盖了70%以上的市级重大科技项目。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成效明显,成立总规模50亿元的宁波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科技成果转化基金,宁波高新区全国排名提升至第13位,创历史最好水平。甬江实验室获批新材料浙江省实验室,材料与微纳器件、材料分析与检测2个平台启动建设,7个高层次创新团队签约入驻。宁波大学获批我市首个省部共建农产品质量安全危害因子与风险防控国家重点实验室,全市新增省级重点实验室3家。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稳步推进,实施产业技术研究院分级分类管理,谋划建设数字孪生研究院,新增省级新型研发机构6家,吉利汽车、工业互联网研究院2家单位获批首批省技术创新中心。开展院企“双百”常态化对接活动213场,转化科技成果760项。
(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涌现新成果。围绕十大标志性产业链,建立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三色图”模式,在集成电路、工业互联网、先进材料、高端装备、生命健康等关键领域,部署重大科技攻关“揭榜挂帅”项目146项,发布121项重点自主创新产品,有效助力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神舟十二号飞船等国家重大科技工程。荣获国家科学技术奖9项,江丰电子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为全省唯一由民营企业牵头的获奖项目;获省科学技术奖50项,较上年增长31.6%,其中,一等奖7项,获奖数量和奖励级别为历年最好成绩。全年完成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达2861.47亿元,居全省第一,同比增长12.6%;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26.3%,高于工业投资5.9个百分点。强化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出台《推进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改革实施方案》。制定企业创新联合体建设指导意见,在新能源汽车、绿色石化等细分领域开展首批5家试点。
(三)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得到新提升。实施“十四五”科技企业“双倍增”计划,加快构建完善“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领军企业”的科技企业梯队。全年市级备案科技型中小企业3832家,培育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3729家,再创新高。新增高新技术企业889家,有效高新技术企业达3919家,入选全省百强高新技术企业25家,列入年度省创新型领军企业培育库11家、为全省最多。遴选支持科创板拟上市企业18家、累计36家,全市14家A股新上市企业中13家为高新技术企业,占比达92.9%。引导企业研发投入不断加大,全年规上工业企业研发费用达503.0亿元,同比增长28.1%。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和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为超过7000家企业减免所得税126.64亿元,增长18.3%。企业创新载体建设不断加强,全市培育市级以上众创空间91家、科技企业孵化器32家,建成企业研究院、研发中心、工程(技术)中心等企业研发机构4000家。
(四)科技人才引进培育积蓄新动能。国际科技合作成果丰硕,获批中国-中东欧国家创新合作研究中心,举办第一届中国-中东欧国家青年科技人才论坛。首次入围“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十强,列第7位,居计划单列市之首,获得全省唯一的国际科技合作奖。深度参与长三角创新共同体建设,组建长三角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联盟,即将签订杭甬“双城记”科技合作框架协议,杭甬两地外国高端人才互认获省批复同意。举办第十届全国创新创业大赛(宁波赛区)、第六届中国(宁波)创新挑战赛,其中第十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全国赛宁波推荐的企业共获得2个全国二等奖、20个全国优秀奖,获奖率超87%,获奖率居全国首位。大力引育高层次创新人才,优化整合科技人才引进和培育政策,发挥顶尖人才科技项目引领作用,引进支持全职院士4名、累计12名,入选省领军型创新创业团队9个,为全省最多。
(五)科技支撑共同富裕展现新作为。推进科技助力“双碳”战略,发布碳达峰碳中和科技创新行动方案,部署碳达峰碳中和科技专项,推动低碳技术前沿应用研究和产业迭代升级,支持江北、宁海成功创建以绿色低碳为主题的省级可持续发展创新示范区。推进科技创新赋能生命健康,在高端医疗器械、新冠病毒检测试剂及疫苗等领域突破一批关键技术(产品),“1.5T无液氦超导磁体系统”成为全市首个国际首台(套)产品,“经导管三尖瓣置换技术”等填补国内空白,“新冠病毒德尔塔变异珠疫苗”进入临床前安全性评价。推进科技创新赋能现代农业,加强科技特派员制度建设,部署实施以现代种业等为重点的农业科技重大项目,微萌种业入选全国70家农作物种业阵型企业,青蟹种苗销售额首破1000万元,甬优系列水稻推广面积超600万亩。开展科技支援协作,深化拓展与凉山州、丽水市的科技交流合作,发挥科技项目带动脱贫致富作用,推动浙东白鹅新品种在凉山州进行适应性试验并实现增收。
(六)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取得新进展。推进科技领域数字化改革,加快推进“科技大脑”、网上技术市场等建设,“推进科技管理数字化改革,切实减轻宁波科研人员负担”被列为科技部拟入选科技体制改革案例库典型案例,江北区“新产品研发项目全生命周期一件事集成服务改革试点”列入全省科技创新“揭榜挂帅”应用场景建设先行试点项目,高新区“新材云创”平台获我市首批数字化改革“最佳应用”,国内首个有色合金新材料数字化研发平台建成投用。深化科技成果“三权”改革,落实国家关于科技成果评价机制、改革完善财政科研经费管理等的新要求,印发《宁波市科技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修订《宁波市科学技术奖励办法》,优化科研项目指南形成机制,建立以创新、质量和贡献为导向的评价体系,在市软科学等科研项目中推进科研经费使用“包干制”改革,释放科研人员积极性。
二、2022年工作重点
2022年全市科技工作的总体思路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坚持“四个面向”,聚焦科技自立自强,聚力三大科创高地,坚持争先创优进位,奋力推进高水平创新型城市建设。主要目标是:力争全市R&D占GDP的比重达到3.15%,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突破5000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突破60%,主要创新指标实现“争先进位”。重点任务是:全面实施“六项创新行动”,以锻造一支忠诚干净、敢于担当、主动作为的硬核科技队伍为重要保障,拿出更多超常规举措,取得更多标志性成果,以实际行动和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一是实施创新策源能力提升行动。深化宁波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增强宁波国家高新区辐射引领能力,支持宁波高新区“一区多园”创新发展。加快甬江两岸科创区建设,实施研发总部甬江集聚计划。加快构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创建)、省实验室、省级重点实验室和市级重点实验室梯次发展的实验室体系。加快推进甬江实验室建设,建立甬江实验室建设发展支持体系。推进产业技术研究院提质增效,出台认定管理、目标评估办法,实施分级分类管理,实质性推进数字孪生研究院建设,争创国家、省级新型研发机构。
二是实施重大科技任务攻关行动。聚焦全市标志性产业链,立体式、一体化组织实施“前沿引领技术攻关”、“产业链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重大场景应用攻关”三大计划,部署市级重大科技攻关项目100项以上,支持高水平科研院所、领军企业申报承担国家、省级重大科技项目。加快推进企业创新联合体建设,围绕新能源汽车、光学电子、磁性材料等领域开展布局,着力攻克一批产业链关键共性技术。完善科技成果应用推广机制,征集发布重点自主创新产品推荐目录,部署以需求为导向的场景应用试点,推动关键技术和创新产品国产替代。
三是实施企业技术创新引领行动。大力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强化协同服务与精准辅导,扩大高新技术企业苗子企业数量,不断提高规上工业企业、科技服务业企业中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比例。修订市级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办法,提升众创空间、科技企业孵化器创新孵化能力,进一步壮大科技型中小企业队伍。构建市级技术创新中心体系,争创国家、省级技术创新中心。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落实高新技术所得税优惠、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以及研发投入后补助政策,优化企业研发机构建设。
四是实施科技合作深化拓展行动。推进国际科技合作产出标志性成果,深化与中东欧科技交流合作,推进中国—中东欧国家创新合作研究中心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深化区域协同创新,加快融入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推进杭甬“双城记”科技合作,推动甬舟、甬温等区域创新联动发展。加强科技创新人才(团队)梯队培育,壮大科技创新领军人才队伍,创新“人才+项目+载体”国际科技合作新模式。完善技术转移服务体系,提升宁波科技大市场建设水平,健全院企双向对接融合机制。加强与凉山州、丽水市的科技扶贫与对口协作,精准推广一批先进适用技术。
五是实施共同富裕科技支撑行动。实施绿色低碳科技创新行动,启动碳达峰碳中和科技专项,推动低碳技术前沿应用研究和产业迭代升级,积极争取创建省级可持续发展创新示范区。实施农业科技供给能力提升行动,聚焦现代农业生物技术、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等领域,部署农业科技重大项目,加强农业科技创新载体建设,积极培育市级星创天地,争创省级重点农业企业研究院、省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实施科技创新赋能健康宁波行动,争取在高端医疗器械、新冠病毒检测试剂及疫苗等领域取得技术攻关新突破,支持市级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建设。
六是实施科技体制改革突破行动。优化市级重点研发项目资金管理,完善“揭榜挂帅”组织机制,深入推动“科技三评”、“破四唯”等改革事项落地实施。以“科技大脑”为支撑,推进科技领域数字化改革,打造“新材云创”新材料科创大脑、新产品研发服务“一件事”等标志性应用场景。加强科技金融服务,推动市天使投资引导基金提升发展,健全“直投+跟投+子基金”的多元投资方式,完善科技信贷风险代偿机制,遴选一批科创板拟上市储备企业。完善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机制,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协同推进“科创中国”试点建设,办好2022年科技活动周,开展科学素养行动,营造良好科技创新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