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科院宁波材料所:“把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生动实践者
  • 阅读:
  • 时间:2022-09-27 13:53
  • 来源:创新浙江来源:宁波市科学技术局

  • 为加快国家和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发挥中国科学院作为科技国家队的支撑引领作用,2004年4月20日,中国科学院、浙江省人民政府、宁波市人民政府共同签署了共建协议书,建设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以下简称“中科院宁波材料所”)。由此,实现了浙江省内中科院系统研究所“零”的突破。

    “料要成材,材要成器,器要好用,把科技转化为生产力”,创立以来,中科院宁波材料所紧密结合国际科技发展趋势和国家创新驱动发展需求,围绕“材料研究”,先后布局了材料技术、先进制造、新能源、生物医学工程四大领域。经过十几年努力,逐渐形成了材料应用链、科研技术链、人才培养引进链相辅相成、“三链融通”的科学布局及“七位一体”的园区布局,成为新材料及相关领域的重要研究基地和技术提供者。

    聚焦国家战略需求

    2022年7月24日,搭载问天实验舱的长征五号B遥三运载火箭,在我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发射,发射取得圆满成功,中科院宁波材料所研制的系列特种功能防护涂层/薄膜材料“护航”实验舱“问天”。

    “国家科研机构就是要着力解决影响制约国家发展全局和长远利益的重大科技问题。”中科院宁波材料所相关负责人表示,“材料所是‘国家队’‘国家人’,必须心系‘国家事’、肩扛‘国家责’。”

    近年来,中科院宁波材料所加快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努力抢占科技制高点,主动对接国家重大需求,积极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任务,并在磁性功能材料与器件、涉海极端环境使役材料、高性能纤维与结构-功能复合材料等三大领域形成具有国内领先优势的方向,为发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供了重大支撑。

    面向国家战略和产业技术发展需求,中科院宁波材料所产出了一批有重要影响力的重大科研成果:高性能柔/弹性传感器为仿生/智能机器人提供关键核心技术;纳米晶合金带材关键材料与器件保障5G终端无线充电的自主供货;研发的有机/无机纤维复合增强新一代海洋重防腐材料体系及大型钢管桩整体防护技术,为涉海重大工程设施装备提供长效腐蚀防护支撑;贯通纤维/树脂-预浸料-复合材料部件全链条,国产高强高模碳纤维实现小批量稳定制备;突破了特种热塑性碳纤维预浸料制备和装备关键技术并实现量产,实现该类材料的进口替代和自主供给。



    截至2022年5月底,中科院宁波材料所共承担了各类科研项目5300多项,累计发表论文8000多篇,申请专利近5500件,授权专利近2900件,连续七年入选全国研究机构专利十强,专利授权量在全国科研机构排名前五。2019年成为浙江省首家通过《科研组织知识产权管理规范》国家标准认证的科研机构。

    科技与产业紧密结合



    依托中科院宁波材料所建设的浙江省宁波市磁性材料集群,被工信部列为代表国内最高水准的25个先进制造业集群之一,是宁波市第一个获得全国先进制造业集群“金名片”的产业集群。

    “把科技转化为生产力。”中科院宁波材料所始终坚持这一定位目标,聚焦解决从“科研”到“技术”的转化难题,做到与当地产业发展紧密结合,与企业开展多元合作,创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合作模式,初步打通成果转化通道。

    “新材料成果实现产业化必须围绕全产业链进行创新链布局,从开发、产业化到应用,需要上下游联合攻关、不断迭代,下游企业应用新材料并不断反馈问题,上游生产企业不断改进完善工艺,最终实现协同发展。”中科院宁波材料所相关负责人说。

    组织专家团队对接企业,针对企业发展面临的技术瓶颈与产业升级的迫切需求,共创合作平台;结合新材料产业发展需求,围绕产业链深入打造以材料为核心的创新链,聚焦科研技术链、补齐人才引进与培养链、拓展材料应用链,逐步形成三链深度融合的创新创业生态体系……

    据统计,近年来,宁波材料所围绕浙江省新材料科创高地和宁波“246”主导产业体系建设部署集成技术攻关,与国内1300多家企业(1/3以上为宁波本地企业)和全球240多个知名机构开展了广泛合作,实现了大尺寸单晶金刚石、非晶软磁带材、神经康复机器人、弹性电子传感及其器件、智能全向移动机器人、石墨烯基重防腐涂料等50多项重大科技成果的转移转化,300多项专利实施许可转让,每年带动社会直接新增产值280亿元,并成功入选2017年国家第二批“双创”示范基地,获评2021年度国家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

    打造“三通”生态集聚一流人才

    “对人才可谓全方位支持,从科研管理到衣食住行,很多政策的制定都以人才为中心。”钟志诚2017年从德国某研究所回国加入中科院宁波材料所,五年来,他不仅体会到了宁波材料所的科研实力、科研平台和接轨国际的工作环境,更对宁波材料所对人才的重视及在科研上的自主性感受深刻。

    钟志诚的经历只是中科院宁波材料所尊重人才、重视人才的一个缩影。“人才是研究所发展的基础,是立所之本。”中科院宁波材料所相关负责人表示,研究所发展至今,着力打造“三通”生态:打造“全球通”多元化、全覆盖的人才引进机制建设,建设有利于人才成长发展的科研生态,在全球范围精心优选、精心扶持、用心引进各类高水平科研与工程化技术创新人才;打造“事业通”的高能级创新平台,给人才提供全周期的职业发展通道,保障科研人员潜心科研,成就事业用好人才;打造“心气通”的政策环境,建立精准化一体化人才服务网络,以公平公正、开放共享的良性生态提升人才在宁波的适应度满意度幸福感,留住高精尖人才。

    为了鼓励人才成长,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中科院宁波材料所还构建了“近中远”三层级人才引进培养体系,邀请专业团队为人才提供管理能力培训,推动人才快速本土化、快速熟化;建立人才长期跟踪机制精准“蓄才”,专门设立伯乐奖以人才引人才、以人才引团队;建立多位一体的人才服务网络,设立安心工程办公室助力解决人才的落户、住房、子女就学和家属就业等难题,设立技术转移处“牵线”产业合作伙伴,支撑成果转移转化;通过加强制度保障,打破职场“天花板”,鼓励创新,鼓励成果转化,鼓励创业,最大限度激发人才的创新活力。

    目前,中科院宁波材料所通过一系列人才引进培养计划和措施,从海外引进高层次人才300多人,培养了一批青年科技人才,凝聚起一支以多位院士领衔、一大批高端人才集聚的高水平科创人才队伍。全所员工1200多人,其中院士5人、杰青7人。截至2022年5月底,获得各类人才计划支持超过940人次,其中省部级及以上超过560人次,2020年获批“科技部海外引才引智示范基地”(浙江省首家)。拥有10个研究生培养点、2个博士后流动站,在读研究生1900多人。

    面向未来,中科院宁波材料所将继续以“强基础、抓攻关、聚人才、促改革”为重点,以重大战略性产出为目标,持续提升重大科技任务攻关能力,着力构建学科方向明晰的“前瞻基础-工程化技术-系统集成技术”创新链,努力建设具有一流人才队伍、政策环境、成果产出、科研创新平台、自我发展能力的新型研发机构,努力在科技自立自强和科技强国建设中作出更大的贡献!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