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盘山公路驶入位于鹿亭乡白鹿村梁湖,余姚市白鹿生态种养殖有限公司种植基地映入眼帘,蜿蜒逶迤的山间,数十个大棚点缀其中,内里一垄垄铁皮石斛鲜条生机盎然。再往上走,山尖上一片松柏林挺立着,细看下,每棵树上寄生着一丛丛仿野生种植的铁皮石斛,茎条饱满而粗壮。
铁皮石斛是一种名贵的中药材,有生津益胃、清热养阴的作用,除鲜条采收外,叶、花均可采集,一次栽植可采5—6年,经济效益也是逐年增加。“我这儿有10亩大棚种植的铁皮石斛,还有10亩仿野生种植、生长在树上的铁皮石斛,这两处加起来亩产石斛鲜条约75公斤,亩均效益达到1万余元。”白鹿生态种养殖总经理龚松年表示。
大棚里种药材不稀奇,但铁皮石斛能“上树”却是稀奇事。“最早是五六年前跟着市科技局去外地学习考察人家的先进种植技术,让我有机会接触到了这种利用活树附生栽培的发布方法,我认真请教了农机专家后,回来就在原有的大棚种植基础上,开辟出了这10亩山林开始种植。”龚松年回忆。
活树附生栽培,讲究最大限度还原野生铁皮石斛的生长环境,不施肥不用药,虽然产量可能会比大棚种植的低,但营养价值却较高,品质相对更好。为了确保这次尝试能够成功,龚松年苦心琢磨,定期参加市里、乡里组织的各类农技培训,把种植过程中的问题带去现场咨询。与此同时,余姚市科技局也派来了相关专家,以一年三至四次的频率,上山帮扶助力,确保铁皮石斛能在每个季节得到呵护照顾的基础上茁壮成长。
这一通过仿野生种植技术发展林下经济,达到提高铁皮石斛药用价值与加强林地维护两不误目的的案例,是余姚大力推动“科技下乡”工作,组织科技特派员助力乡村振兴的其中一个缩影。近年来,余姚市科技局持续关注林下经济发展,持续开展“进村入企大走访”活动,通过科技特派员进农家、下田头、拉家常、开座谈,围绕农业新品种改良改性、农产品贮藏保鲜与精深加工、农业生产机械化等课题,促进余姚农业发展和生态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截至目前,累计服务于余姚的科技特派员有1211人次,推广新技术214项,引进新品种58个。
“四明山区域有独特的气候与生态环境,为此我们特别设立了四明山林业资源开发与保护科研项目,加大了科技力量支撑,积极引导当地发展林下种植食用菌种、中药材,从而拉动林下经济产业调整,带动农民致富。”余姚市科技局局长苏瑜说。未来,余姚市科技局也将联合相关部门加大科技项目支持力度,加快本土品牌建设,促进产业融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