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科特派风采 | “春耕”育苗忙 黄鱼喜“添丁”
  • 阅读:
  • 时间:2023-03-15 16:49
  • 来源:甬派来源:宁波市科学技术局
  • 早春二月,微风拂过满布网箱的港湾。养鱼人知道,“春耕”育苗的时节到了。

    日前,记者走进象山黄避乡的象山港湾水产苗种有限公司。掀开黑色薄膜的保温罩,车间里热气腾腾。育苗池里,技术人员架起电灯,给大黄鱼打针、催产。

    港湾水产公司当天要完成3000条大黄鱼的催产,任务很重。池子里,大黄鱼扎堆游来游去,技术人员两三人合作,把鱼先抓到溶有微量麻醉剂的塑料水桶中,让鱼“昏”一下,然后小心地逐条抓起,在鱼鳃下侧快速打上一针,完成催产。催产后的亲鱼(也称种鱼),一般两天后就会产卵。


    01.jpg

    用来育苗的亲鱼,体长逾半米


    “拿的时候轻一点,别把鱼伤了。”公司总经理徐万土在一旁叮嘱道。用来育苗的亲鱼,年龄在两到三岁,体格健壮。去年年底,这些亲鱼就从海区网箱转移到育苗池精心养殖,并补充营养,就是为了让它们安心待产,多生“鱼宝宝”。

    车间另一侧的育苗池里,宁波市海洋与渔业研究院科研团队的沈伟良和几个小伙伴手持生物信息识别仪,对亲鱼一条条地扫描,并报上编号,“5473,有没有”“46号,有没有”……池边上,宁波大学的一名女博士生在电脑上按编号仔细核对,进行确认。选好的鱼还要测身长、称体重,状态良好的,才能进行下一步催产。


    02.jpg

    科研团队为“超雄鱼”编码配对


    “今年为了这些鱼的繁殖,我们团队派出了3个博士、4个硕士生一起上,阵容超强呢!”研究院大黄鱼专家吴雄飞介绍说,今年的大黄鱼繁殖季,团队采用第四代基因组选择育苗技术,用来培育全雄鱼和耐低氧大黄鱼。这也是目前宁波市渔业科技创新一个重大课题项目。

    一般雄鱼是XY染色体,可研究人员通过性别诱导,使雄鱼“转性”,培育出了YY染色体的“超级雄鱼”。然后再让“超级雄鱼”与雌鱼交配,这样产下的下一代就全都是雄鱼了。简言之,就是让大黄鱼“包生儿子”,这对提升养殖效益大有好处。基因技术育苗,真的很神奇。


    03.jpg

    催产完的亲鱼,移到育苗池待产


    据悉,市海洋与渔业研究院联合多家高校,经过近8年努力,目前全雄大黄鱼科研技术已取得成功,并实现规模化繁育,这是大黄鱼育种领域的一次重大突破。今年研究院预计全雄大黄鱼育苗量达到200万尾,创下新纪录,也为下步推广全雄大黄鱼商品化养殖奠定了基础。

    而培养耐低氧特性的大黄鱼,是为了适应工厂化高密度养殖的需要,鱼儿的抗病性增强了,长得更快、更健康,同样意义重大。


    04.jpg

    “甬岱一号”大黄鱼亲鱼


    有好苗,方能养出好鱼。科技加持下,大黄鱼育苗已是我市渔业的一项优势产业。目前,全市拥有大黄鱼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场、院士科技创新中心及1家国家级大黄鱼良种场、4家省级大黄鱼良种场。宁波每年繁育的大黄鱼鱼苗,除用于商品鱼养殖外,还大量投放到近海水域,用于增殖放流。仅象山一地,商品大黄鱼年产量已达3300吨、年产值近1.5亿元,鱼苗基本是“本土造”。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