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创新“半月谈” | 打造新时代全域全链开放创新生态 创建“315”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示范样板
  • 阅读:
  • 时间:2023-04-27 16:58
  • 来源:创新浙江来源:宁波市科学技术局
  • 牢记嘱托,创新深化,浙江步履铿锵,把创新深化摆在“两个先行”的战略核心位置,全力实施“315”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工程。新的起点,如何将宏伟蓝图细化为“施工图”、转化为“实景图”?来看宁波市科技系统相关负责人畅谈科技创新目标思路、实现路径和工作举措。


    11.png


    近年来,宁波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浙江省创新部署,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摆在现代化滨海大都市建设的核心位置,超常力度推进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的全面创新,锚定世界一流标准打造甬江科创区,大手笔建设甬江实验室、省级技术创新中心、产业技术研究院等高能级平台,大力度培育高新技术企业、促进全社会研发投入,奋力在全省创新版图中提质效、创特色、上台阶。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关键之年,宁波将以“创新深化”为战略核心,以“315”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为奋斗方向,以“十百千”标志性成果为牵引目标,构建全域全链开放创新生态,打造新时代高水平创新型城市。

    新战略重构新格局 建设新时代高水平创新型城市

    立足新发展阶段,宁波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力度统筹创新发展,提升“创新深化”“315”等战略部署执行力。胸怀两个大局,立好“先行志”。为精准落实全省科技创新部署,市委、市政府专题听取全省实施“315”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工程动员部署等会议精神,研究宁波落实路径和举措,要求提高站位、放大格局,找准省“315”创新跑道的“宁波定位”,强力推进“创新深化”在宁波扎根落地。明晰战略路径,下好“先手棋”。围绕全省“315”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一张图”,启动五年实施方案、工作方案等研究制订工作,组建推进“315”科创体系“1+5”专班架构,开展纵向对接、横向融合、市县联动,提出以“全域科创深化提升”等“六大工程”精准落实“315”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六大行动”,建立“周会商、月调度、季分析”工作机制,力争率先形成“十百千”标志性成果。重构规则制度,打好“主动仗”。系统梳理问题清单、重构制度规则、推动补齐短板,制订《强力推进创新深化 加快建设新时代高水平创新型城市的实施意见》和“硬科技·新智造·全场景”支持政策等“1+N”政策体系,谋划新时代高水平创新型城市建设推进大会,大力弘扬创新文化,在更大范围、更深层面做好创新动员,更好汇聚“315”科创体系磅礴力量。

    新架构汇聚新资源 夯实创新战略策源体系

    对标省“全域创新能级跨越提升行动”“重大科创平台提能造峰行动”,坚持扶优育强、全域跨越,点线面打造承接“315”科技创新战略任务的平台体系,夯实“315”支撑凝聚力。放眼全域,完善“一区十极多节点”创新空间。优化区域创新空间布局,强化“一区”引领,以世界一流标准建好甬江科创区,加快研发机构回归、研发平台和人员集聚,打造立足宁波、服务浙江、辐射全国的科创策源地。强化“十极”示范、“多节点”争先,谋划打造十大区域创新极,引导各区县结合实际打造特色科技创新高地。推动“全域”升级,争创杭州-宁波区域科技创新中心,推动宁波进入国家创新型城市前列。聚焦全链,打造“高水平研究性大学+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新型研发机构”策源体系。提升大学科创引领能力,推进宁波大学“双一流”建设,加快建设宁波东方理工大学(暂名)等新型研究型大学,提升原始创新能力。推进甬江实验室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新材料创新高地,创建海洋关键材料全国重点实验室,培育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升市级重点实验室体系,形成百家重点实验室。培育产业需求导向的技术创新中心体系,支持3家省级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创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深化研究院分级分类管理改革,引进建设行业领先的产业技术研究院,积极创建省新型研发机构。

    新主体释放新动能 提升科技创新攻关合力

    对标省“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突破行动”“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行动”,围绕国家所需、浙江所要、未来所向细化主攻方向,集中力量开展高水平科研攻关,提高“315”成果硬实力。完善主体培育机制,深入实施科技型企业双倍增,形成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重点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小巨人企业-科技创新领军企业发展梯队,争取到2027年高新技术企业超过1.3万家。提升全社会研发投入,实施企业研发创新“诊断+提升”行动,争取到2027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达到3.75%,规上工业企业中有R&D活动的企业数量超过60%。优化技术攻关机制,聚焦“315”科创领域方向,完善关键核心技术动态排摸机制,聚焦“前沿引领技术—关键共性技术—重大场景应用”全链条,每年实施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00项以上,加快突破数字创新、先进材料、生命健康、机器人和高端装备、双碳科技等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形成百项重大硬核科技攻关成果。创新成果转化机制,深化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建设,探索科技成果“先用后转”等新机制,推进重大创新场景开放,构建“政府+龙头企业+中小微企业+科研院所+科技金融+科技中介+应用场景”的“政产学研金介用”产业协同创新机制。

    新生态塑造新优势 打造全球创新网络节点

    对标省“开放创新生态深化打造行动”“战略人才力量集聚提质行动”,结合宁波开放创新特色、高端人才资源渴求,加快建设崇尚创新、投入多元、机制高效、氛围浓郁的新时代全域全链开放创新生态,强化“315”生态保障力。做强开放创新优势,拓展开放创新网络,加快建设中国—中东欧国家创新合作研究中心,研究编制全球创新地图,精准对接引进创新资源,融入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推动跨区域创新资源互通共享。做优科创人才生态,迭代甬江人才工程,引进顶尖人才、领军人才,激发青年人才创新创造活力,办好中国-中东欧国家青年科技人才论坛等人才活动,促进人才与城市“双向成就”。试点打造“十大创新共同体”,率先提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推进的地方经验。做实改革提质增效,完善新型科研管理机制,赋予科研人员更大的人财物自主支配权。深化研发创新数字化赋能,完善“科技大脑+”运行模式,打造“研值在线”应用场景,重塑研发创新管理体系。加强金融赋能,完善科技创新基金体系,打造千亿科技创新基金,扩大天使投资引导基金规模,扩展“子基金+直投+跟投”运作模式。

    下一步,宁波将紧密围绕全省“315”科技创新体系架构图,以新战略、新架构、新主体、新生态彰显新担当、展现新作为,高质量完成我省赋予宁波的创新任务,全力创建“315”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一流样板,为宁波“争创市域样板、打造一流城市、跻身一流方阵”提供有力科技支撑,为加快建设高水平创新型省份和科技强省贡献宁波硬核力量。


    12.png


    海曙区将聚焦“街区+院所”“创新+孵化”“产业+区域”发力,率先开启“创新引领”到“引领创新”的创新型卓越城区建设,力争全国创新百强区排名有进位。

    打造“街区+院所”战略支撑空间体系。加快翠柏里创新街区、科创中国省级试点区建设,强化研究院科技企业孵化器、招才引智大平台功能,构建“街区孵化—载体加速—园区投产”创新矩阵,全年研究院校研发投入超5亿元。

    锻造“创新+孵化”自立自强主体梯队。深入实施硬科技创新、科技企业“双倍增”、人才倍增行动计划,召开全区创新大会,构筑工业互联网等特色领域创新策源优势,新增省市科技、人才专项超20项,累计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超500家。

    塑造“产业+区域”创新驱动内生体系。聚焦工业高新化、服务业科技化、农业共富化方向,释放智能制造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等平台优势,加快推进国家级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研发进度,强化产业发展科技支撑,力争在国家级技术创新中心创建有突破。


    13.png


    变革重塑、创领未来,“315”科技创新体系吹响了全省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高地和创新策源地的号角。全省创新蓝图已经绘就,江北将以“1261”科技创新计划为主抓手,推动“315”科技创新体系在江北落地生根,奋力打造全省一流创新“策源地”。

    完善科技创新体系。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完善新一轮科技创新政策及实施细则,推动政策向创新活动倾斜。构建由技术创新中心、企业研究院、企业技术研发中心等组成的技术创新中心体系,增强企业技术供给能力。围绕区域重点产业链,发挥现有产业研究院的技术和人才支撑作用。支持企业建设双创示范基地、市级以上众创空间(孵化器),建设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提升全域创新能力。强化前洋经济开发区、江北高新区、文创港等产业平台的主阵地作用,引导龙头企业、重点平台集聚整合科技、金融、人才等创新要素,高质量建设国家级创新型产业集群。实施科技企业“双倍增”和科技领军企业培育计划,开展科技企业“诊断+提升”服务,全面提升企业研发投入水平及规上企业研发活动覆盖率。

    激扬创新发展活力。实施区人才新政30条,建设“产业教授高校成果转化基地”,开展实施“江北区十大人才实事工程”,创新成立江北区人才赋能中心。实施科技招商一号工程,建立招商专班+全员招商模式,加速引育专业化服务平台及科技型企业。开展“科创中国”江北试点建设,争创“全国科普示范区”。做深做实“科创北岸”系列活动,在全社会形成浓郁的创新氛围。


    14.png


    镇海区以建设甬江科创区为契机,全力实施省“315”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工程,切实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引育,推进科技成果转化,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奋力建设现代化滨海大都市科创强区、品质之城。

    培育创新策源新优势。深度参与甬江实验室、宁波东方理工大学(暂名)建设,推进宁波数字经济、质谱技术研究院实质化运作,宁波数字孪生东方理工研究院落地运行,磁性材料应用技术研究中心镇海基地正式启用。支持天津大学浙江研究院、中石化宁波新材料研究院、宁波智能装备研究院等申请认定省级重点实验室、新型研发机构等。推动科创平台优质科技项目转化落地,培育发展未来产业。

    增强创新主体新动能。深入实施区“十四五”技术攻关重大专项,支持企业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入选项目给予最高200万元资助。建立以创新为导向的科技型企业评价体系,在全区开展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综合评价。优化人才“323”工作机制,推进市级以上人才工程取得新突破。大力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企业,不断壮大科技型企业群体规模。全年力争全社会R&D经费投入占GDP比重达到3.0%,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10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达到410亿元,技术交易额达到56亿元。


    15.png


    北仑区将以创新深化为核心,以打造中国式现代化港城示范区为主线,深度融入全省“315”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加快推进科技工作理念、机制和模式创新,重塑全域全链开放创新生态,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积蓄强劲动能。

    布局高能科创平台,提升创新策源能力。抢抓甬江科创区建设契机,实施研发总部集聚工程,推动甬江实验室新材料中试基地建设以及重点企业研发总部项目落地开工。强化科技创新全链条管理,加快布局项目研发、孵化、中试及产业化等一体化创新体系,统筹推进产业技术研究院、企业创新载体、重大引才平台、技术转移转化机构以及孵化器、众创空间等平台建设和运行,推进创建国家级、省级孵化平台3家、省级新型研发机构1家。

    加强科技研发攻关,赋能现代产业发展。聚焦全省“315”科创体系顶层设计,重点围绕汽车及关键零部件、高端装备、功能新材料等产业领域,推进实施规上企业研发“清零提速”、高新企业“增量扩面”、R&D指标“提升攻坚”等三大行动,加快构筑“政策引领+共性问题+关键技术+成果转化+人才支撑”全程融通的创新生态体系。2023年全区规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投入达到120亿元以上,培育高新技术企业150家以上、国家级科技型中小企业560家以上、省级科技领军人才30名以上,带动全域创新能力实现新的攀升。


    16.png


    鄞州将以省“315”体系深化落地为引领,部署“366”科技创新行动,全力打造“热带雨林式”创新生态高地、国家双创示范高地和区域性创新策源高地,为宁波奋力推进“两个先行”,打造中国式现代化市域样板贡献科技动能。

    聚焦“硬支撑+卡脖子”汇聚创新动力源。强化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围绕“315”科技创新体系和产业创新需求,大力提升自立自强创新能力,紧扣软件与新兴服务、高端装备、新材料等主导产业技术创新需求,攻克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加快解决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问题,在优势领域、关键领域尽快实现跨越,以重点突破带动整体创新能力提升,以科技自立自强保障产业安全和自主可控。

    聚焦“要素全+服务优”打造创新大生态。持续构建产业链、创新链、平台链、人才链、服务链、金融链互促互融互生的“热带雨林式”创新生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大力培育引擎企业和行业冠军;深度对接甬江科创区建设,加快招引并布局“链主”企业和新兴产业平台;加强跨区域、跨领域创新力量优化整合,促进创新资源面向长三角区域企业和院校互联互通和开放共享,探索开放创新与协同合作发展新路径。


    17.png


    奉化区将牢牢把握创新制胜工作导向,以创建浙江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园区)为目标,聚焦创新主体提质增效,为我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构建创新要素集聚提能机制。围绕“3号青创大走廊”建设总体布局,加快“茗山智谷”创新综合体建设。出台新一轮高质量科技创新政策,完善对企业研发投入和研发机构建设的绩效考核办法,力争全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增长15%以上。健全“苗成树、树成林”培育机制,优化“小而美”苗子企业培育扶持办法,构建“科技型中小企业—小而美苗子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领军企业”梯队,力争全年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88家,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增长30%以上。探索设立区科技创新奖项,增加科技创新对乡镇街道考核权重,激发企业对科技创新投入积极性。

    推动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三链”融合。深入实施“凤麓英才”计划,实施高层次人才和领军型创业项目招引两大攻坚行动,推动项目人才联动招引。开展产业链关键核心技术难题攻坚行动,实施“揭榜挂帅”项目10个。加快宁波锋成先进能源材料研究院、宁波瑞凌节能环保创新与产业研究院科技成果培育转化,持续优化创新孵化平台建设。实施“科技特派员进企”活动,健全科技服务机制,助推企业创新发展。


    18.png


    余姚市深入贯彻省“315”科技创新体系,全力创建国家创新型县(市),通过强化战略科技力量引领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提升,力争2023年全社会R&D经费占GDP比重达到3.9%。

    打造“高能级”科研高地。坚持大平台、大企业、大发展,提升载体能级,强化创新制胜。做大做强“一园两区”,加快谋划建设科创研发加速中心,建强机器人智谷、智能光电小镇、智能装备省级高新园区,大力推进“一产业一研发平台”。深入实施科技企业“双倍增”、高新技术企业“育苗造林”行动,支持龙头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2023年,实现高新技术产业投资95亿元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达75%以上。

    构建“高质量”创新生态。坚持大研发、大金融、大招引,聚合科技资源,提升创新“硬核”。深化研发投入“诊断+提升”行动,2023年,实现规上企业研发投入100亿元以上。用足用好科技创新投资引导基金,创新“姚创贷”,引导社会资金投向创新型创业。推进人才引育用留制度集成创新,升级实施“姚江英才计划”等人才引育工程,深化“揭榜挂帅”用才机制,全面提升科技成果转化实绩实效。积极探索“高校飞地”模式,推动哈工大材料科学与工程(余姚)研究中心、浙江大学余姚工业设计研究院落户。


    19.png


    慈溪市将以省“315”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工程为指引,重塑产业“基因”,提升科技素质,高水平建设国家创新型县(市)。全年力争全社会R&D经费支出破百亿,占GDP比重达到3.4%,有效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突破千家,规上企业研发机构实现基本全覆盖。

    围绕“两链融合”引资源、强平台。加强与中科院宁波材料所、温医大等大院名校的科创平台共建,打造生命健康、新材料领域创新策源地。探索与省内一流实验室的人才引进及成果产业化合作,构建“标准厂房+中试车间”的未来产业初创园。大力引进智能型新能源汽车协同创新中心(同济)、人工智能协同创新中心(浙大)、浙工大研究院、中科院沈自所双臂机器人、洛可可家电设计中心等高能级团队,发起设立智能家电技术创新中心、新能源汽车产业化中心、工业机器人服务中心等赋能平台,培育创意设计、技术攻关、平台聚合与数字变革等产业新动能。

    突出“活力效率”健机制、优生态。试行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与企业创新联合体一体化建设,发挥行业协会、龙头企业两个积极性做好共性技术攻关和重大场景试点。着眼接轨上海与杭甬“两城计”,完善上海飞地服务中心与杭州创新创意飞地建设机制,做好区域创新协同新渠道。整合基层服务资源,提升标准化服务水平,加快实现市域科技服务联盟中介业务全覆盖与站点布局全覆盖。


    20.png


    宁海县坚持强力推进创新深化,以五大创新行动为抓手,加快推动科技创新研发投入、主体培育、项目攻关、平台建设、人才引进、成果转化,持续为争创省“科技创新鼎”、打造高水平创新型强县、促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下一阶段,宁海县将锚定省“科技创新鼎”目标,举全县之力重点深入开展高新技术企业千家培育行动、规上企业高企全覆盖行动、科技型中小企业倍增行动、科技领军企业培育行动、一流创新生态提质行动等五大行动,力争五年内实现有效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突破1000家,2023年新认定有效高新技术企业89家以上;力争五年内基本实现规上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全覆盖,2023年规上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占比继续保持领跑全市;力争五年内实现省科技型中小企业翻一番,总数达3000家,2023年完成省科技型中小企业备案300家;力争五年内打造一批稳链补链强链的“链主”创新企业,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以浓厚的科技创新氛围为宁海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21.png


    象山县将紧紧围绕我省“315”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工程,全力推动四链深度融合,打造高水平创新型县。

    聚焦科创平台,提升创新能级。依托南方中心推动强基“一条龙”机构建设,争创国家级创新平台;完善宁波工程学院象山研究院“科技经纪人”服务体系;优化浙理工象山针织研究院服务功能,建成CNAS纺织品检验中心;积极推动海洋新材料东海试验场项目。深化37°湾-象山科创中心建设,新增入驻企业20家、高端人才30人以上,打造省级双创平台。

    聚焦企业主体,扩大创新投入。加大规上企业高企培育力度,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74家,总量突破300家,新增省市级科技型中小企业150家,总量突破1500家。新增市级以上企业研发机构20家,累计突破130家。深化规上企业研发创新“诊断+提升”专项行动,规上企业有研发活动达85%,R&D占比达到2.91%。实施市级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0个以上。

    聚焦要素支撑,厚植创新沃土。实现“微创保”“风险池”、科技担保等线上审批办理,天使投资基金规模达到6000万元,各类科技信贷余额超过1亿元。打造“线上”科技政策库,变企业找政策为政策找企业。依托科技大市场开展“线上+线下”诊断服务,实现技术成果交易额25亿元以上。持续打响“青年与海”人才工作品牌,用足用好“科创飞地”“研究生实践点”等政策,新增科创飞地6家,实现柔性引才100人以上。

    下一步,象山县将突出科创为魂、人才为要、实体为基、企业为本,争当省“315”科创体系建设“排头兵”,为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县域先行新实践提供有力科技支撑。


    22.png


    宁波高新区将锚定创新制胜,以省“315”科技创新体系深化落地为引领,大力推进高新区创新策源“五大任务”,努力把宁波高新区打造成为全市高精尖人才栖息地、技术创新策源地、高质量发展动力源。

    加速引育高能级科创平台,高水平育强“塔尖重器”。主动融入甬江科创区发展新格局,重点推动兵科院宁波分院二期工程建设,聚焦新材料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和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建设5大研发创新平台,着力打造成支撑全市新材料科创高地建设的核心平台;建立健全研究院分类管理和绩效考评机制,推动研究院争先进位,争取将西工大宁波研究院打造为全市标杆;深化激智新型光电显示、均胜汽车电子智能化企业创新联合体建设,推动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抢占全市优势地位;促进孵化器热带雨林式爆发,全年预计新增国家级孵化器2家,孵化器数量和质量在全市保持领先。

    强化高新区创新辐射引领作用,不断提高区内企业密度、研发强度和创新浓度,全年力争新认定高企200家、国科小750家、省科小470家,R&D占GDP比重达8%,实现技术交易额33亿元,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90件。全力以赴争项目、创品牌,力争创建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研究开发中心5家,市级技术创新中心1家、市级创新联合体1家、市级重点实验室1家,使高新区真正成为全市创新驱动主战场、主引擎、主力军。


    23.png


    宁波前湾新区将深度融入省“315”科技创新体系,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构建现代产业体系,高水平打造创新型全国一流开发区,奋力展现省级高能级战略平台、国家级经开区30强的首位担当。

    注重搭建平台载体,增强科创支撑力。围绕产业链布局强化创新链,立足汽车产业、数字经济、新材料等优势主导产业,加速推进中科院材料所杭州湾研究院二期、浙江省绿色智能汽车及零部件技术创新中心、宽禁带半导体材料与器件研究所等高能级产业协同创新平台建设,进一步发挥好复旦大学宁波研究院、中汽研华东分中心、新能源汽车省级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等区域性平台载体产学研用的重要支撑作用,持续增强新区优势产业创新策源力。

    注重激发创造活力,提升产业竞争力。着力构建“龙头企业为引领、高新技术企业为骨干、中小企业为基础”的创新型企业集群。围绕产业“建圈强链”重点方向,探索设立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的创新政策激励机制,加快企业数智化提升改造,鼓励组建企业创新联合体,支持产业关键技术和前沿科技成果转化落地。加大科技企业内育外引双向举措和科技研发投入力度,全年力争实现全社会R&D经费占比高于4%,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增速30%,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比达86%。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