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科特派二十年 | 浙江万里学院贝母专家王忠华
  • 阅读:
  • 时间:2023-07-19 09:19
  • 来源:宁波市科技信息与发展战略研究院来源:宁波市科学技术局
  • 科技特派员制度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亲自倡导、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一项重要制度。日前,习近平总书记给浙江省科技特派员代表回信,满怀深情肯定浙江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20年以来,广大科技特派员在之江大地田间地头取得的累累硕果。20年来,宁波已有1300余位科技特派员扎根基层,引进推广近4000项适用农业农村的新技术,直接带动逾万农户增收,间接辐射带动农户2.3万户,取得了累累硕果。

    近日,“宁波科技”微信公众号推出“科特派二十年”专栏,聚焦20年来涌现出的科技特派员典型,讲述他们扎根基层,把论文写在田野上、把技术送到农民家,通过科技手段助力地方产业发展、帮扶农民脱贫致富,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农业强国积极贡献力量的生动故事。

    本期让我们来认识~~


    91.jpg

    浙江万里学院贝母专家王忠华


    王忠华,浙江万里学院生物与环境学院教授,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省中药材产业技术创新与推广服务团队浙八味组专家,省科技特派员团队特色农业与休闲经济首席专家。长期从事经济作物的资源评价与新品种选育研究,担任个人科技特派员4年,团队科技特派员10年,先后承担省市级科技计划项目10余项,累计推广浙贝母新品种、新技术近10项,培训农民2000余人次,创建示范基地2个,提供技术咨询100余次,带动当地农民增收10余万/户,合作社增效500多万元,获评浙江省优秀科技特派员、宁波市优秀科技特派员。

    聚焦产业短板,选育新品种,从源头引领技术创新

    作为传统中药材,浙贝母是海曙四明山区农民栽种的主要经济作物之一,位列著名“浙八味”之首,已有300多年人工种植历史。前期,王忠华带领团队走访当地浙贝母种植基地,发现现有的浙贝母种植模式效率低,品种退化严重,机械化生产程度低,导致种植效益低下,亟需新品种、新技术与新思路。

    团队与浙江省中药研究所、宁波市海曙富农浙贝母专业合作社合作,成功选育了“浙贝3号”新品种,该品种具有有效生育期长、抗病性强、繁殖系数高、枯苗迟、生物碱含量高等特性,于2018年获浙江省植物新品种权证书。

    “浙贝3号”在全省浙贝母产业高效发展中发挥了较大的作用。一是提高了单位产量,促进农民增收。“浙贝3号”具有晚枯特性、稳定性好、产量高,示范基地(2015年度)平均亩产(鲜)1260.8kg。二是提高繁殖效率,促进集约化良种繁育。传统浙贝母品种鳞茎繁殖系数不足2,加之种鳞茎越夏易腐烂,因此种鳞茎以户自留为主。“浙贝3号”鳞茎繁殖系数达2.6,比原有品种提高近40%,并对鳞茎腐烂病具有较高抗性,良种繁殖效率显著提升,促使良种繁育集约化经营稳步推进。三是减少农药使用,促进生态化发展。“浙贝3号”具有较强的抗病性,田间用药可减少1-2次,有效降低了药材农药污染的潜在风险,对农业生态保护具有积极推进作用。

    由于种质优势明显,2020年,“浙贝3号”被省农业农村厅推荐为农业中药材唯一主推品种;2023年被农业农村部推荐为农业主导品种。

    改变生产方式,提高生产效率,实现产业振兴

    “一个贝母鳞茎还能‘长’出3个新鳞茎。”海曙区章水镇樟村村从事浙贝母生产五十多年的老药农邵吉山一度感慨做梦也想不到。章水镇章溪村农户周忠福,原来每年浙贝母种植面积在5亩左右,在参观了浙江万里学院王忠华团队浙贝母种植示范基地、接受技术培训后,于2016年参加了2亩“浙贝3号”的试种,在精心管理下,鲜产增加了25%,当年净增收8000多元,取得了实打实的增产增收效益。

    为进一步推动浙贝母产业振兴,必须实现从散户种植向规模化种植转变。生产成本降低了、生产效率提高了,市场竞争力必然得到提高。2020年底,团队与海曙区浙贝母协会会长邵将炜及周边种植大户一起租赁了章溪村闲置农田,打造“浙贝故里”全国首家可追溯浙贝母产业链种植示范基地,成立浙贝母传承创新专家工作站,用于培养优质的种质。同时开启了“企业+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带领贝农转变传统生产方式,促进增产增收。此外,团队还进一步在产品标准上做文章,以种植和销售的标准化推动浙贝母品牌化、融合化发展。

    科特派心声

    有幸成为省、市科技特派员,让我将理论知识与产业实际结合,把论文写在大地上,为乡村振兴与农民增收致富贡献自己应有的力量。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