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创新“半月谈”丨硬科技创新如何破局——问道李泽湘
  • 阅读:
  • 时间:2024-01-15 09:19
  • 来源:甬江实验室来源:宁波市科学技术局
  • 科研创新如何迈过“死亡之谷”?硬科技如何变成新质生产力?批量孵化“独角兽”的秘诀是什么?……近日,甬江实验室主任崔平、副主任乌学东一行赴深圳科创学院、XbotPark松山湖机器人基地调研。期间,拜访香港科技大学教授、深圳科创学院院长、宁波智能技术研究院院长李泽湘,并参加新工科教育研讨会。


    1.jpg

    崔平一行拜访李泽湘教授


    不久前启用南山总部的深圳科创学院,亦是深圳独角兽企业培育基地,聚焦创业教育与从0→1→10→100+的创新企业培育两大核心任务,致力于打造人才培育、科技赋能、项目孵化的大湾区科创生态。而深圳科创学院也是李泽湘“新工科”教育模式又一次迭代的产物。


    2.jpg

    参观深圳科创学院南山总部展厅


    科技、人才、教育与产业发展如何紧密联系起来?与高质量发展适配的科创体系如何建?……带着这些问题,崔平向这位科创界的“扫地僧”讨教。

    从躬身入局到支持学生创业,背后是李泽湘对产学研融合堵点痛点难点的洞悉。在他看来,知识技术的应用、新产业的出现最终依赖于人,思维训练是关键一步,因此要着力培养“能用科技创造新东西的人”。新工科教育,首先是用设计思维培养学生怎么去发现、思考、定义问题。有了好的问题和好的项目,再通过项目载体把数学、物理、工程、设计等专业课程和工具的使用融合起来,让学生真正能够学以致用,最终设计和制造能够创造市场拥有市场的产品,让科技成果变成产品产业,推动社会发展。

    李泽湘表示,当下必须转向走自主创新之路,自己定义新产品,做出颠覆性创新,打造拥有“自我造血”机制和功能的科创生态。这个“端到端科创生态体系”要引导年轻人领域敢于尝试、敢于创新,同时解决资金和人才服务问题。从产品思维、技术支撑、创业素养和产业链等领域全方位赋能有潜力的年轻人,培养一批硬科技产品创新所需要的系统工程师、产品经理和创业者,并持续推动项目落地与成长,如此才能确保企业在它所在的行业领域里面,成为全国、全球具有话语权的高成长企业。

    崔平对李教授致力于探索全新机制的拔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打造“人才培养+项目孵化+创业赋能”的科创生态高度认同。崔平称,非常希望与李泽湘团队开展深度合作,助力甬江实验室进一步完善创新全链条体系,充分发挥双方各自优势,全方位促进科技、教育、人才一体化发展,以硬科技支撑硬实力,为宁波注入源源不断的创新动能。

    李泽湘表示,宁波民营经济发达、制造业基础好,企业求变求新的意识强烈。在高成长企业孵化方面,要基于区域背景,发挥长三角强大的产业链和制造优势,同时,在市场细分领域做大量调研,朝着“专精特新”方向发展,破解成长烦恼。他称,期待与甬江实验室建立更紧密的联系,整合汇聚国内外各类优势资源,构建端到端、高效率、高质量的科创生态体系,推动创新链、产业链“双向融通”,共同发现和培育一批具有“硬核”科技、爆发式成长潜力的独角兽企业,助力宁波高质量发展。

    李泽湘

    从香港科技大学电机系教授、自动化技术中心创始人,到创办中国第一家运动控制公司固高科技,哈工大深圳研究生院和港科大探索新工科教育,李泽湘教授长期致力于探索更契合产业需求的工科教育方式。全球享誉盛名DJI大疆科技就源于李泽湘在新工科领域的探索。2006年,汪滔随李泽湘读研时创办了大疆。李泽湘不仅在初创期给予大量技术和产品研发指导,更是在大疆数次危机及转折时刻给予决策、资金、人才支持。在不断迭代过程中,大疆依靠独树一帜的互联化和影像系统,击败竞争对手,估值从百万级迅速跃升为超100亿美元的科技型企业。大疆的成功坚定了李泽湘把学院派理论转型为商业实践的信念,此后陆续培育和孵化出云鲸智能、李群自动化、正浩EcoFlow等140余家硬科技企业。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