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北:大工宁研院,让院企“牵手”有了新方式
  • 阅读:
  • 时间:2024-06-05 09:40
  • 来源:江北区科学技术局来源:宁波市科学技术局
  • 走进大连理工大学宁波研究院现代化的实验室里,几名研究人员正对着一台机箱大小的PCS逆变器进行测试。

    “最近,项目到了工艺开发的阶段,企业就把他们的设备和研究员一起‘打包’送到了我们这边,实时反馈他们的测试数据,便于我们调整参数。”研究院复杂能量系统数字孪生创新团队副教授郭向吉说道。


    41.jpg


    今年上半年,郭向吉所在的团队与宁波亿储电气科技有限公司签订了合作项目,提出将PCS逆变器中的风冷冷却系统改进为利用热虹吸效应的散热系统,使其在市场竞争中更具优势。

    据了解,PCS逆变器应用在近似于“超级充电宝”的电化学储能系统中,承担系统中交直流双向转换的功能,其散热问题也关乎着整个系统的安全性。

    “随着现代能源存储技术的发展,‘超级充电宝’应用场景日渐丰富。除了大型电站外,最贴近于我们生活应用场景的,就是大型的新能源汽车充电站,都配备了储能电站。”郭向吉介绍,“PCS逆变器通用的冷却方式是风冷翅片,我们提出的两相环路热虹吸管散热模式,目前还是第一次落地应用。相比市场现有产品的优势,它的散热块体积可以缩小22%、重量降低约2/3、散热效率提高25%。”


    42.jpg


    一项科研成果的转化落地并不容易,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既要投入大量资源,还要产学研各方相互理解、高效协作,共同面对很多不确定性。“在这里,企业能将自己的研发团队‘搬’来配合我们的科研工作,即时反馈我们所需的数据,有效提升研发效率,对我们而言,也是十分难得的认可。”郭向吉说道。两年前,团队正是看中了宁波在新能源、能源装备、数字化方面的高契合度,才决定来到宁波。目前,团队正瞄准高安全性集装箱储能电站的数字孪生技术、高效液冷核心部件研发、高效PCS热疏导系统、数据中心浸没冷技术等方面,开展集中攻关。

    “宁波制造业产业基础扎实,对于科研团队来说有了更大的施展空间,有不少高层次人才愿意到宁波研究院来做科研。”大连理工大学宁波研究院院长郝海说道。从2019年成立至今,研究院从最初的11个团队成长到如今的22个团队,前不久,研究院还成功备案设立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截至目前,研究院已经引进4名首席科学家,22个创新团队,院士、国家级、省级等人才78人,副高及以上职称人员168人,博士、博士后206人。研究院承担各级各类纵向科研项目75项,申请专利375件,与企业签订技术开发、技术服务、委托加工等横向合同118项,与58家企业签定全面合作协议,与13家单位共建研发平台。

    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让大连理工大学宁波研究院更加有了信心。未来,研究院将继续全方位对接宁波产业需求,助力科技、经济高质量发展,努力打造“高水平、综合性、国际化”的高能级创新平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