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彰显创新攀高硬实力 宁波再捧科技创新鼎
  • 阅读:
  • 时间:2024-07-16 15:23
  • 来源:政策规划与创新体系处来源:宁波市科学技术局
  • 近期,省委、省政府发布2023年度市县“科技创新鼎”通报,宁波市再次荣获“科技创新鼎”,镇海区、鄞州区、慈溪市也成功举“鼎”,充分彰显了宁波全域创新攀高硬实力。

    “科技创新鼎”是2020年度省委、省政府正式设立的,代表浙江科技创新工作的最高荣誉。通过对全省各设区市、县(市、区)科技进步水平和推进创新深化、实施“315”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工程工作成效等情况进行综合评价,择优授鼎,含金量十足。


    21.jpg


    2023年,宁波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指示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重要讲话精神,强力落实创新深化、“315”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工程部署,围绕新时代高水平创新型城市建设目标,系统重塑创新格局、重构创新体系,建立健全《宁波市强力推进创新深化 加快建设新时代高水平创新型城市实施意见》“1+N”政策体系,全力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加速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提升城市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全市R&D经费(2022年数据)对全省增量的贡献达22.5%、居全省第一,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突破7000家、增幅连续两年全省第一,中国(城市)—中东欧国家开放创新合作指数排名全国第6位。

    强策源夯实基础研究能力底座


    22.jpg


    仅用48天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签订合作协议,设立总规模4亿元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区域创新发展联合基金,成为全国首个加入的设区市,重大基础研究集成项目实现零的突破。3项原创成果在《Science》发表,获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9项,全国杰青优青项目5项,在甬高校进入ESI全球前1%的学科达到16个,均创历史新高。

    强载体筑牢高能级科创平台体系


    23.png


    以甬江科创区为核心,全力构建以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所、甬江实验室等为牵引的科创平台体系,高规格筹建宁波东方理工大学(暂名)。全力支持工信部部市联动项目落地,深化与中国科学院创新合作,支持宁波材料所实施“双突破双倍增”计划。深度参与省技术创新中心布局,累计建成3家,占全省30%;优化市重点实验室认定管理,新认定A类市重点实验室56家。

    强攻关构建新型科研组织模式


    24.png


    启动“科创甬江2035”重点研发计划,立项市级重点项目237项。近三年,攻克关键核心技术逾90项,开发自主创新产品超370个,有力保障“嫦娥”探月、深中通道、杭州亚运会等大国重器和国际赛事。首次建立省市联动机制,对承担省级以上重大项目给予1:1配套支持,国家、省级科技项目申报立项数创历史新高。率先探索企业创新联合体建设机制,新获批省级联合体3家、累计7家,“多主体全链条的创新联合体建设”试点项目获国家创新改革试点。

    强主体提升企业发展新优势


    25.jpg


    全力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形成以2.3万家省科技型中小企业为基石、7014家高新技术企业为骨干、48家省科技小巨人企业和15家省科技领军企业为龙头的科技型企业成长梯队。102家高新技术企业入围省高新技术企业创新能力500强榜单。持续推动“两清零一提升”“诊断+提升”专项行动,加快“研值在线”数字化改革,全市有研发活动的规上工业企业数达4206家,全省第一。举办首届重大应用场景创新大赛,形成“以赛代评”“以赛代招”新机制。

    强生态打造创新人才集聚高地


    26.jpg


    新引进6名全职顶尖人才,自主培养两院院士实现零的突破,“科教产共同体支撑甬江科创区高质量发展”入选省创新深化试点。新入选国家级人才培养工程16人,11人获“西湖友谊奖”,均居全省第一。迭代升级科技大市场3.0,累计培养技术经纪人1500人,技术交易额突破800亿元。出台《宁波市天使投资引导基金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实现“子基金+直投+跟投”投资模式,首创科技攻关专项保险。

    下一步,宁波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围绕落实创新深化、“315”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工程和“三支队伍”建设战略部署,以“十年磨一剑”的坚定决心和顽强意志,努力在以科技创新塑造发展新优势上走在前列,争取创新能级保持全省前列、进入全国第一方阵,为建设科技强国作出更大贡献。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