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水平创新型人才活力奔涌——“三支队伍”建设看余姚
  • 阅读:
  • 时间:2024-08-19 15:39
  • 来源:余姚市科学技术局来源:宁波市科学技术局
  • “新质生产力”是当下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而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至关重要的一环就是培养一大批高水平创新型人才。省级以上重点人才120余名、宁波“甬江人才工程”121个……一组数据彰显出余姚高质量发展人才“富矿”。

    坚持筑巢引凤 广纳天下英才

    在浙大机器人研究院,来自埃塞俄比亚的人工智能与机器人领域博士哈桑尼加图拿着一个精巧的机器人,正在细细调试、研究。

    2021年,哈桑受浙江大学机器人研究院邀约来姚工作,担任该院特聘专家,在人工智能、机械臂控制等相关领域负责重要工作。先后在该院负责了科研项目1项、深度参与科研项目6项,培养硕博研究生4名。他带来的VR、并行运动机(PKMs)、可重构的表面显示等技术为余姚机器人产业注入了强大动能,并将串行和并行机器人的基本算法技术和方法应用于余姚现有的传统制造业中,帮助企业降本增效。

    如何形成引才聚才的“高地效应”“枢纽效应”“粘性效应”,余姚给出了以市场产业需求为导向、提升用人主体话语权的答案。

    近年来,余姚始终遵循社会主义市场规律,秉持人才引育“市场站前台、政府退后台”理念,注重激活市场力量引育人才,持续推进赛会引才。中国机器人峰会、全球智能制造创业创新大赛等活动,有力促进了市场化引才;深化实施“阳明学者”制度,实施引才伯乐专项、猎头引才资助等举措,进一步推动市场化聚才;通过推出姚籍人才智力回归工程、聘请“引才大使”等举措,推进“揭榜挂帅·全球引才”行动,举办产业技术成果推介、院企“百日百场”对接等活动,以市场作用推动人才工作质效提升。

    坚持产业创新 人人尽展其才

    什么是企业发展的必要条件?在舜宇车载光学,可以从一支不到10人发展起来、现已拥有300多人的高素质人才科研团队中找到答案。

    2007年,谢前森加入舜宇集团后,主导智能驾驶核心传感器的开发,成功开发车载后视、前视等300多款高端车载镜头,广泛应用于汽车行业,累计为公司创收100多亿元。其申请的专利多达116项,并入选浙江省151人才工程和宁波市领军和拔尖人才培养工程。

    近年来,余姚始终坚持产业创新导向,不断提升产智耦合力,紧紧围绕四大标志性产业链抓人才引育,努力促进人才链与创新链、产业链紧密结合。去年,余姚制定出台了新时代人才强市新政策30条,尤其是新版“姚江英才”在2017年增加最高500万元的发展奖励基础上,又新增第5个500万元的股权投资,对特别优秀项目的支持额度更是提高到“5个1000万”。

    立志双向奔赴 培育人才沃土

    2002年,宁波丰茂远东橡胶有限公司成立,随后公司在国内外市场发展可谓是风生水起。

    然而,丰茂股份也经历过成长的阵痛。“印象最深的是一次出去参展交流,某国外工程师说我们根本不懂汽车零部件研发和设计,这句话就像一记打在我脸上的响亮耳光。”蒋春雷回忆往昔仍有些唏嘘。

    2007年,丰茂请来国际知名橡胶、传动系统专家Vincenzo Macchiarulo,聘请他为首席工程师,着手建立自身研发成长体系。此后数年,丰茂股份先后引进130余名国内外高水平技术人才,成功打破了汽车皮带国际品牌在国内市场长期垄断的局面。

    “‘广发英雄帖’简单,难的是留住英雄。”除积极解决外国人永久居住证、人才评级评优等引进人才工作生活上方方面面的问题外,仅过去一年,丰茂用于人才引留方面的支出就达到1817万元。企业交付真情真心、政府提供坚实后盾,在余姚,宜业宜创环境正在形成,人才“富矿”激活科技创新“一池春水”。

    高水平创新型人才活力奔涌!余姚靠什么?近年来,余姚始终把人才作为发展第一资源、创新关键要素、竞争核心优势,聚焦科技工作者的多元化价值追求,秉持“政策有限、服务无限”理念,坚持把营造有利于人才创新创业的生态环境摆在重要位置。与此同时,大力支持各类市场机构有序为人才提供市场服务,重点聚焦人才子女入学、安居等关键小事服务供给,努力保障在姚创业创新的人才无后顾之忧。

    回望过往,余姚已然形成了人才引领创新、创新驱动发展的良好格局,展望未来,余姚上下一心,定以“功以才成,业由才广”的信心和毅力,奋力创建近悦远来的人才之城!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