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1日,2024年世界机器人大会正式开幕,27家人形机器人本体生产企业摩拳擦掌,纷纷拿出了自己的拳头产品。多款机器人的登台,也使得本届大会成为历届世界机器人大会中,人形机器人亮相最多的一届。
于去年落户宁波的浙江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带着人形机器人“领航者2号NAVIAI”惊艳亮相。这也是今年以来,宁波对外公布的第三款人形机器人。
不知不觉中,“头脑”聪明、“四肢”灵活的人形机器人已成为未来产业发展的新赛道、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先行军”。
这一极具想象力的产业,已被视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代表产业之一。
在这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竞赛中,全力打造“全球智造创新之都”的宁波,准备好了吗?
“领航者2号NAVIAI”
有望成为工厂“最靓的仔”
相较于5个月前发布的“初代”产品,此次亮相的“领航者2号NAVIAI”机器人无论是在外观上,还是技术细节上都有了不少新的变化。
迭代更新后,该款人形机器人不仅具备高精度轻量化的手臂,单臂便可负载5千克的重量,而且行动最快速度超过每小时6千米,持续作业时间可达2小时。
“我们还对机器人的头部、大腿、小腿、双脚等多个部位,做了大量机械结构以及外观上的改进与优化,使机器人外观更为精致,运动能力更强。”浙江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相关负责人说,这意味着它能够适用于更多的工作场景。
也许在不久的未来,你就能在关了灯的工厂里看到这样的场景:伴随着“咔嚓”声,机械臂有序高效地忙碌着,偶有几名“工人”无声地在生产线旁穿梭,从事着巡检、装配等工作,开灯一看,这些“工人”竟是人形机器人。
“这样的场景变成现实也许就在今年下半年。”均胜集团副总裁、均胜集团控股子公司宁波均普智能制造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周兴宥说。
在均普智能展厅,一个名为“贾维斯”的通用人形机器人独立行至记者面前,挥动手臂打着招呼,还重点展示了一双灵活的巧手。
“这是我们2023年底发布的1.0版本人形机器人,全身有44个可动关节,能与人流畅互动,稳稳托举箱子,最快可以每小时7千米的速度行走。”周兴宥说,下一步,均普智能将推出迭代更新后的2.0版。届时,它的运动协调性、控制精细性将有跨越式的提升,进厂打工,指日可待。
“贾维斯”机器人
除了人形机器人本体的生产企业,部分宁波企业也在近日完成了人形机器人的初体验。
位于前湾新区的极氪工厂内,该工厂的第一位人形机器人员工“Walker S Lite”,经过多天的“实训”后,已能在入库上料工位上,完成协同执行搬运任务。
只见它迈着小碎步,在不同的流水线上稳步前进。据吉利汽车ME中心创新技术部负责人徐俊介绍,“Walker S Lite”不仅能在搬运15公斤箱子的过程中,根据自主导航,到达指定地点,它还能与AGV协同作业,完成质量检查、分拣、化学品处理以及装配等各类生产任务。
在徐俊看来,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个性化需求,制造业正逐步从高度自动化向全面智能化转型。由AI加持的人形机器人具备多模态感知和自主决策能力,面对复杂多变工作环境时将更具优势,在智能制造领域潜力巨大,前景广阔。
诚如徐俊所言,在汽车产业中,人形机器人的应用愈加频繁。
今年初,优必选工业版人形机器人“Walker S”进入蔚来第二先进制造基地总装车间进行实地“培训”。随后,东风柳汽、一汽大众青岛公司等企业也与优必选达成合作。
今年4月,汽车零部件制造巨头麦格纳宣布与人形机器人企业“Sanctuary AI”合作,对后者进行战略股权投资的同时,将人形机器人整合到产线上执行特定任务。
特斯拉方面表示,计划在明年开始小批量生产人形机器人,并预计特斯拉工厂在明年将部署超过1000个人形机器人协助人类工作。
人形机器人与AGV配合完成物料的搬运
万亿元级新赛道呼之欲出
“从1969年第一代人形机器人问世至今的55年来,没有任何时刻比今天更接近梦想成真,或许人形机器人的‘iPhone时刻’已经来临。”在浙江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主任、浙江大学教授熊蓉看来,近一两年行业的进化速度超过了以前许多年。
2024年4月,我国自主研发的通用人形机器人“天工”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首次亮相。它能在盲视状态下通过障碍物,并突破性地实现纯电驱动的全尺寸人形机器人拟人奔跑;
7月,在上海召开的2024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25款人形机器人排成“先锋阵列”展现全球具身智能的最新成果;
……
自从人工智能大模型让机器人有了大脑,具备与外界“沟通”的能力后,迅速点燃了一度沉寂的市场热情。人形机器人有望成为继计算机、智能手机、新能源汽车后的颠覆性产品,成为当今世界科技前沿领域必争之地。
那么,人形机器人和传统机器人有什么区别?
据熊蓉介绍,传统机器人基本上是按照人类编写的程序完成特定任务,具有专属性。也就是说,一种机器人只能干一件事。而人形机器人更加智能,能听懂人类指令,识别环境信息,并做出更合理的决策和行动。
比如,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设计研发的Q系列人形机器人。当你对它说,“请从桌子上拿起一个淀粉含量最高的蔬菜”,它能准确地从一堆菜中,挑选出土豆放进筐子。
极氪工厂内的人形机器人已能搬运15公斤箱子
人工智能具有如此聪明的大脑,为什么偏偏要做成人形?
那是因为只有把机器人设计成人的样子、拥有人的运动能力,才能更好地适应环境、驾驭更多工具,从而真正具备通用性。
随着人形机器人产业的快速发展,如今国内还涌现了出优必选Walker S、宇树H1、达闼XR—4、小鹏PX5、小米CyberOne等多款人形机器人。
“如今,人形机器人正处于从实验室迈向产业化的关键节点。”在宁波工程学院机器人学院院长钟秋波看来,预计最短5年、最长15年,人们将在工业制造、商用服务、家庭陪伴等领域,看到越来越多的人形机器人的身影。
在他看来,人形机器人的应用场景,可以分短期、中期和长期来看。短期,主要是工厂里的生产装配;中期,会拓展到家庭、农业、建筑工地等场景;长期来看,可以理解为“多数事都可以由人形机器人来干”。
随着人形机器人开始走进新能源汽车等工业场景生产线,预计明年将带来效益。未来五年,人形机器人或将走进家庭服务等场景。国内外人形机器人企业正在加速赛跑,今年国内头部企业将开启小批量交付,一个万亿元级别产业新赛道呼之欲出。
中大力德的减速器生产线
加快布局,抢占风口
去年11月,工信部印发的《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提出,到2025年,人形机器人创新体系初步建立,“大脑”“小脑”“肢体”等关键技术取得突破,整机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实现批量生产。《指导意见》已为全国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擘画了一张蓝图。
面对巨大市场,宁波应该如何应对?
在均普智能人工智能与人形机器人研究院院长兼首席科学家郭继舜看来,宁波的优势在于扎实的产业基础、完备的产业链以及高度活跃的民营经济。
一方面,目前宁波拥有机器人全产业链规上企业50余家,去年实现规上产值近80亿元,基本形成了涵盖关键零部件、整机、系统集成应用及科研的机器人全产业链体系。而且宁波是国内少有的全面布局减速器、控制器、伺服电机“三大件”的城市。
另一方面,人形机器人可与工业机器人、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共享众多供应链。比如电池、芯片、传感器、控制器等,可以实现供应链的协同迁移。这些是宁波的强项,也是宁波的优势。
尽管在人形机器人算法研究及开发方面,宁波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差距,但在核心零部件供应链中,伺服电机、控制系统、减速器等部分零部件已具备一定国际竞争力。
民营经济发达是宁波发展人形机器人的一大优势
“活跃的民营经济也是宁波发展人形机器人的底气。”在郭继舜看来,务实的宁波人在新赛道崛起前期,往往处于观望状态。但这并不意味着宁波企业不关注这条赛道,他们在默默地投入,小步慢跑。“待风口来临,他们可以充分发挥‘船小好掉头’的优势,全面抢抓新机遇。”
“起步晚,也意味着无法抢占先发优势。”在长城战略咨询宁波研究院院长江锡军看来,“高技术、高成长、高价值”的“新物种”企业,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力军。宁波应聚焦人形机器人等赛道,探索构建“潜在瞪羚/瞪羚企业、潜在独角兽/独角兽企业”的培育体系,加快形成企业创新梯队,多点突破,实现关键节点、关键技术的“百花齐放”。
与此同时,宁波应通过资源整合,培育一批龙头企业。最终由龙头企业、关键节点企业带动整个产业的发展。
“宁波要吸引和激励企业、研发机构及创业者投入到数字技术领域的创新中。”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副所长张弛认为,宁波要更加重视培养和引进高素质的数字技术人才,包括工程师、科学家、数据分析师等,建设高水平的研究机构,加强高等教育体系改革和创新创业教育,为产业科技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对于机器人等先进科技落地的产物,要促进市场应用成果向规模化发展,促进不同产业间的合作和创新,推动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创新,形成产业生态系统,才能实现各类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效益最大化。
“在鼓励企业研发创新的同时,宁波应进一步聚焦人形机器人未来突破的重点。”郭继舜认为,未来人形机器人聚焦的重点仍是轻量化和智能化。一方面,引导企业加强材料的创新,进一步降低人形机器人本体的重量;另一方面,引导企业加强大模型的应用,让人形机器人更加智能化,拥有更好的人机交互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