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秋,万物收。
在岁物丰成的季节里,宁波的基础研究工作,硕果盈枝。
基础研究,捷报频传
第一份捷报,是月壤研究新突破全国瞩目。
经过3年深入研究和反复验证,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所和中国科学院物理所等单位组成的科研团队从嫦娥五号月壤中找到利用月壤大量生产水的新方法,有望为未来月球科研站及空间站的建设提供设计依据。
研究成果发布后,第一时间得到央视新闻联播、新华社、中新社、人民日报、科技日报等权威媒体的密集报道,宁波科技元素一时间霸榜各大央媒头条。
“这是宁波科研‘硬实力’的生动展现!”宁波市科技局基础研究与民生科技处负责人谈起该成果时,无不自豪地表示。
第二份捷报,是2024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大丰收”。
“新高度、新突破!”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评价道。
新高度:
获批项目数、资助经费双双创新高
记者从市科技局获悉,日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放榜”公示,我市宁波大学、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所、宁波东方理工大学(暂名)等13家高校院所共计264项项目获批立项,获得国家资助经费超1.34亿元,获批项目数、资助经费双双较去年大幅增长,分别增长17.8%及37.2%。其中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项目1项、优秀青年项目5项,重大项目4项,面向全球的科学研究基金项目1项,为我市历年最好成绩。
更为难得的是,今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竞争空前激烈。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网站官方数据显示,2024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请量呈井喷式增长,项目集中接收期间接收项目申请增幅达到了26.36%。而与高申请量相反的是,今年各类项目资助率有所下降,面上项目资助率降至11.66%,为历史最低,堪称史上最“卷”一年。
在整体“僧多粥少”的背景下,宁波的一众项目“杀出重围”,实现“满载而归”,正是我市基础研究整体水平显著提升的生动例证。
新突破:
杰出青年项目延续资助和面向全球的科学研究基金项目实现“零的突破”
据了解,此次月壤研究新发现的“功臣单位”——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所王立平副所长(主持工作)牵头开展的极端海洋环境表面与界面研究获批国家自然科学科学杰出青年项目延续资助。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是科技界广受好评、备受关注的一类人才项目,旨在支持在基础研究方面已取得突出成绩的青年学者,自主选择研究方向开展创新研究,培养和造就一批进入世界科技前沿的优秀学术带头人。据权威统计显示,大量两院院士都曾获“杰青”基金资助。
今年,为进一步强化杰青的项目属性,积极构建对优秀人才的长周期稳定支持机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性开展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延续资助工作,择优遴选不超过20%的项目给予第二个五年滚动支持,并加强资助力度。王立平所长的研究项目获得的正是首批项目延续资助。
“新政策旨在推动杰青项目‘严进严出’,实现‘优中择优’‘大浪淘金’”,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评价道,“王所长的项目获得延续资助,可见其含金量。”
值得一提的是,去年,宁波科研人员也在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方面创造了新纪录:全年共有3人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资助,打破了过去“要么颗粒无收,要么只有一根‘独苗’”的局面。
另一个获批项目,同样具有突破性——
记者了解到,此次宁波东方理工大学(暂名)牵头的新型卤化物基全固态锂电池研究获批面向全球的科学研究基金项目,这在宁波历史上系首次。
据悉,面向全球的科学研究基金项目以全球挑战为导向,旨在进一步加强基础研究国际合作,推动前沿研究领域实现关键突破,为解决全球挑战问题提供科技支撑,是衡量基础研究实力和项目战略性、前沿性的重要指标。
一系列支持政策,成效显著
捷报频传的背后,是宁波市对于基础研究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全力投入。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加强基础研究工作,推出了一系列力度大、内容实、覆盖广的政策措施,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抓平台——
以世界一流标准打造甬江科创区,完善“一平台一策”制度框架,加速基础科研资源集聚;谋划布局甬江实验室、宁波东方理工大学(暂名)等一批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和高端院所,推动一批高能级科创平台成为基础研究沃土,并从中结出了一系列“硬核”硕果。
今年3月,宁波东方理工大学(暂名)教授郑春苗以共同作者身份在《Science》上发表论文“地下水在全球水循环中的关键作用与变化”;6月,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所柔性磁电功能材料与器件团队联合电子科技大学、复旦大学在《Science》上发表关于无疲劳的铁电材料的研究文章,这也是继去年8月以来该研究团队在《Science》上发表的第二篇关于铁电材料研究的文章;7月,甬江实验室先进结构陶瓷创新中心陈克新团队与北京科技大学、北京工业大学、香港大学研究团队共同在《Science》上发表题为“借位错机制实现陶瓷拉伸塑性变形”的论文,其研究在世界上首次实现了陶瓷的室温拉伸塑性。
半年三“摘”国际顶刊,已与去年全年刊发量相当。“今年有望再创历史新高”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信心满满。
抓投入——
以首个非省级区域身份加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区域创新发展联合基金,吸引全国优势科研力量破解区域发展关键共性难题,推动基础研究到产业化全链条创新,去年宁波实现重大基础研究集成项目“零的突破”。
出台年财税支持超200亿元的“科技新政15条”,实施“对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1配套经费”等一批突破性支持政策,引导全社会加强基础研究,形成了“财政资金+高校院所+企业投入”的联动支持格局。
可喜的是,基础研究投入大幅增加这一趋势,仍在持续。
“今年,基础研究投入增速超过30%”,市科技局目标明确。
抓人才——
持续锻造高水平大学这一高水平创新人才培养重要引擎,积极探索构建阶梯式人才自主培育体制机制,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举全市之力支持宁波大学“双一流”建设。去年,宁波大学杜时贵教授入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实现我市高校自主培养院士“零的突破”。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宁波大学也交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集中接收申请项目获批133项的优异成绩,获批项目数量、资助经费均居省属高校第一的优异“成绩单”。
新起点,有何新作为?
新高度,也是新起点。
今年7月,宁波市委人才科技委印发《宁波市加强基础研究行动方案(2024-2027年)》,聚焦我市三大科创高地和“361”万千亿级产业集群,围绕战略导向的体系化基础研究、前沿导向的探索性基础研究、市场导向的应用性基础研究三个方向布局了17个重点领域,为我市下一步基础研究工作推进部署了“路线图”和“施工图”。
据了解,下一步,我市将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目标,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大力实施《宁波市加强基础研究行动方案(2024-2027年)》,通过加强基础研究顶层谋划、发挥区域创新联合基金效能、加大高能级平台建设、加快高质量成果及人才产出等一系列“组合拳”,持之以恒加强基础研究。
未来已来,时不我待,争先模式,已经开启。宁波基础研究的明天,令人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