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片
潘云鹤,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教授。中国智能CAD和计算机美术领域的开拓者之一,长期从事人工智能、计算机图形学、CAD和工业设计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研究成果,多次获得国家科技奖励。
核心观点
◎人工智能大模型要取得商业化的成功,关键是要有很多用户。
◎文化产业在大模型的驱动下,将会发生一次巨变,而这次巨变现在刚刚开始。
◎千万不要只做ChatGPT那样的模型,脑筋可以更灵活,应该充分利用基础模型、垂直模型和模型工具,构成各种各样的应用系统。
◎未来,材料大模型将成为宁波在人工智能发展上量变的力量。
◎把人工智能和原本的应用设备集合在一起,变成新的智能化应用系统,这在赋能新型工业化中大有可为。
◎发展人工智能的行动模拟和工业技术充分相连,这和宁波的产业有较高的契合度。
◎宁波发展人工智能不是封闭式前进,而是要加强协作。
第十四届智博会开幕式现场。
(一)
人工智能无法完全替代人类
记者:您在使用人工智能大模型过程中有什么体验?
潘云鹤:我曾经让文心一言写一首诗,主题是杭州的秋天。
第一首诗我认为没有写出桂花的元素,它就写了第二首诗:“杭州秋来桂香浓,金花怒放映日红。山湖如诗景色美,桂花飘香入人梦。”基本还是押韵的。
其实之前我自己也写了一首:“金银桂月日渐丰,瓜果豆蔬俱称雄。只待秋阳霁绵雨,满城无处不香风。”我觉得它写得不如我,因为它缺乏诗意,写得太直白了。这是大模型现在能做的事情。
大模型可以做很多事情,但是它只能够做人类的助手,不能完全替代人类。
舒普的自动化、智能化生产线。
(二)
文化、医疗等产业将发生变革
记者:您认为人工智能大模型如何在商业化上进行发展?
潘云鹤:人工智能过去三大要素是数据、算法、算力,ChatGPT出来后大家认为三大要素转到了数据、模型、知识。
人工智能大模型要取得商业化的成功,除了数据、模型、知识这三大要素之外,还需要抓住第四大要素——用户。
有专家讲,北京搞了很多大模型,有些公司不知道用到哪里去。我们开玩笑说,可以请他们用到宁波来,宁波有很多场景可以提供。产业要取得成功,关键是要有很多用户。
还有第五大要素,就是人工智能生成内容(AIGC)。生成有了,创造也会随之而来。生成前所未有的东西,就是创造。
我们不需要编知识,只需要用数据对大模型进行训练,它就可以自动设计和生成,这是很大的进展。之后,人工智能一定会瞄准如何生成前所未有的东西。
君睿的AI质检设备。
记者:人工智能这两年发展很快,也有很多突破。除了技术上的突破,还会对哪些产业产生影响?人工智能如何对产业进行升级和转型?有怎样的应用前景?
潘云鹤:人工智能的突破会引起产业的巨变。我认为文化产业在大模型的驱动下,将会发生一次巨变,而这次巨变现在刚刚开始。
大模型技术正在迅猛发展,但现在关键的不是自然语言大模型,而是这些大模型应用的公司,这就表现为产业。世界上大模型应用得最好的50家公司,每隔几个月就要更新一次。
大模型公司应用的52%指向了文化创意产业,包括图像公司、视频公司、音乐公司、语音公司等,而且视频、音频的质量迅速提高。比如虚拟数字主持人,跟去年和前年相比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趋势,除了这些应用的大模型以外,越来越多的人工智能工具出现了。排名前10的应用公司不全是自己做垂直模型,也有很多公司把各种工具连在一起,构成了自己的应用系统,其中最有名的是中国的公司字节跳动。
所以围绕着大模型,各种各样的方法已经展开。
比如网上出现了大量的资源,要是把这些资源工具用好了、把产业链梳理好了,一梳理就是一条链,一条链就是一个成功的产品,关键是要熟悉这些资源、熟悉应用场景。
我认为千万不要只做ChatGPT那样的模型,脑筋可以更灵活,应该充分利用基础模型、垂直模型和模型工具,构成各种各样的应用系统。
文化产业的变革主要是AIGC将使文艺创作与设计的效率与产业形态发生巨变。在这个巨变中间,设计与创作的工具和平台会大量冒出来,使得全民参与文艺创作的时代到来。
因此,与此有关的数据、知识、模型将成为文化产业的关键技术,我们要大量培养既懂得艺术又懂得人工智能的人才,这样才能保证中国在这个领域、在世界上可以走到前面去。
除了塑造文化产业这样一个新产业的变革,人工智能也在引发医疗产业这个老产业的升级。
今年7月有报道称日本通过大模型训练了14万张X胸片,结论是大模型可以从患者的胸片中判断出肺活量和肺功能。而人从胸片中间看不出肺活量来,这说明大模型可以发现人类看不到的东西、发现人类还没有发现的知识。
这样下去将形成大模型应用、人工智能应用的第三个方向,就是去发现新的知识。这对医学而言,就可能使得医学走到治未病的发展阶段;此外,人工智能还将升级各种各样的医疗装备。
智博会现场。
(三)
依托“大模型”,宁波应当抢占产业制高点
记者:您认为宁波发展人工智能可以聚焦哪些产业?
潘云鹤:近年来,宁波已经成功打造了一批制造业全流程智能化应用示范,涌现了一批具有引领力和标志性的智能化产品。
目前,宁波也在从事一些垂直系统大模型的研发,比如材料大模型。
我认为这些大模型可以“半开放”,拿一部分出来和其他企业进行共享,让大家重新构建数据、知识和新的问题,这样大模型更容易前进。因为想要大模型做到全国领先,需要大数据在全国领先。未来,材料大模型将成为宁波在人工智能发展上量变的力量。
另外,机器人在我国的市场非常大,我了解到宁波在“机器换人”这个领域启动也比较早,所以宁波的市场和生产能力非常强大。如果在机器人的产业链上,宁波把大模型套用进去,那么对宁波的机器人产业发展是大有裨益的。
我认为材料的中心就应该在宁波,机器人的中心也应该在宁波。那怎么能做到呢?不但要有自己的模型,还要有数据,再加上人才、设备,构成一个完整的系统,才能够建立一个制高点。
记者:人工智能是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是新型工业化的重要推动力。您认为宁波在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上,可以从哪些方面着手?
潘云鹤:宁波的人工智能已经从引进的准备阶段到达产业的发展阶段,来到了一个新的转折点。宁波需要从人工智能思维投入和行动投入两方面入手。
什么是思维投入?比如X射线可以直观看到肺部结节、肺癌,但没有办法看到一个人的肺活量,而人工智能思维可以进行逻辑推理,当数据特征分散时,数据特征和人的感知不相吻合,人无法看到的数据,人工智能可以用大数据将其归纳、总结。
类似的情况可以在机械加工的工艺上体现出来,机械加工有非常多的参数,如何通过这些参数进行下一步行动?目前,我们没有办法写出这个“规则”,导致人工智能无法进行总结。而我们可以打造大模型,让人工智能将数据变成“知识”,指导人类进行下一步动作。
其次是行动模拟。全国的人工智能都在跟着思维模拟做,但行动模拟也十分重要。我们在人工智能2.0当中,将它拓展为三个方向:智能自主系统、人机融合智能增强系统以及群体智能系统。
行动模拟有一个显著特点,在产品之间显得尤为重要。比如机器人、智能技术、无人机、智能生产线等产品的着眼点,最后全部指向智能自主系统。把人工智能和原本的应用设备集合在一起,变成新的智能化应用系统,这在赋能新型工业化中大有可为。
企业演示产线生产过程。
记者:发展人工智能的行动模拟,其优势在哪里?
潘云鹤:我认为有三个优势。首先,发展人工智能行动模拟基本不会存在卡脖子问题。
目前,我们被卡脖子的往往就是GPU,而人工智能的行动模拟一般使用40纳米、80纳米的芯片就足够了;
其次,它和工业技术充分相连,这和宁波的产业有较高的契合度;
另外,智能家电、无人机系统这些产品的信息系统、控制系统、传感器系统大部分是相通的,如果我们将系统中的部分内容模块化、标准化、芯片化,那么通过芯片、系统的组合,可以构成不同版本的智能产品,可以大大降低产品的价格。最终,可以直接推动宁波乃至全国的制造业智能化。
记者:您刚刚提到了智能产品,宁波正在筹备举办一场全国性的智能产品创新大赛,您怎么看?
潘云鹤:去年我提出“瞄准智能产品,要多聚聚”,很高兴宁波采纳了我的建议,在今年下半年要举办一场全国性的大赛,把全世界的智能产品都吸引到宁波来进行比赛,尽可能把好的产品留在宁波。
我认为,宁波发展人工智能不是封闭式前进,而是要加强协作。
首先,要把宁波市内的各个企业协作做好。宁波市内如此,宁波和杭州、绍兴等地也如此。许多事情,彼此之间都可以联系起来,将产业链打通,把“好东西”引进来、推出去,强强结合,形成大家的“好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