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片
阮列敏,宁波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党委书记,兼任宁波大学医学部副主任,中西医结合心身医学科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长期致力于心身疾病的临床诊疗与科研工作,相关成果被写进中国心身医学研究进展,并先后被欧洲、德国等疾病诊疗指南引用。
近年来,她引领学科入选全国精神病学学术影响力百强,为浙江省乃至我国心身医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核心观点
◎医学科研创新之路没有捷径,只能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在临床实践中去发现去探求。
◎研究创新成果也要反哺到临床,使得临床技术更强,从而造福患者与社会。
上月,省科技厅发布2025年度“尖兵领雁+X”科技计划立项项目清单,宁波大学附属第一医院5个项目上榜,其中包括心身医学科阮列敏团队。
这是宁波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在科技创新上的又一次大丰收。
作为浙江省区域医疗中心,近年来,宁波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积极推动临床型医院向研究型医院建设理念转变,在医疗服务、科学研究和成果转化等方面持续发力,医院综合实力快速提升。
2022年、2023年,医院连续两年排名中国医院创新转化排行榜全省地市级医院首位;12个学科跻身2023年中国医院科技量值学科百强;2024年,医院入选浙江省研究型医院建设单位名单。
从“临床型医院”到“研究型医院”,这家重点医院是如何实现美丽蝶变的?科技创新给医院带来了什么?我们专访了该院党委书记、宁波市科技创新特别奖获得者阮列敏。
(一)“现在科研工作上有底气了”
记者:我注意到一个现象,这两年,无论是宁波市科学技术奖,还是浙江省科学技术奖,两个重要榜单,宁波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身影频繁出现,是怎么做到的?
阮列敏:
这几年,我们在科技创新的硬件、软件上,都加大了投入,成果确实也很显著。
从2019年开始,5年间,我们有4年拿到了宁波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其中,2023年从创新特别奖到一、二、三等奖,各奖项都有。
2023年我们还拿到浙江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虽然这不是我们第一次拿这个奖,但2023年我们拿出5项科技创新成果去申报省奖,包括去冲一二等奖,这本身就说明,现在我们在科研工作上有底气,有实力。
应该说,成绩的取得来之不易。毕竟医院不比科研院所,医疗业务工作仍是主体,科研工作的推进需要各个层面的合力。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加快推进“医学高峰”计划,高度重视医疗卫生科技创新工作,在软件、硬件建设上给予大力支持。市科技局和市卫健委等相关部门也多次现场指导,帮助我们把握科研方向。医院也不断加强对全院职工的科研培训,加大对科研创新的激励,营造创新氛围。各方合力,才有了这些成绩。
(二)“要说飞快发展,还是在最近五六年”
记者:宁波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以前是偏于临床型的医院,在宁波是实力很强、口碑很好。什么时候开始对科研越来越重视了?为什么要走出这一步?
阮列敏:
回顾医院发展之路,原来仅月湖院区那几幢大楼,建筑面积约7万平方米,但是承担的工作量是全市所有医院里最高的,我们的门诊量、出院病人数量,一直居全市综合性医院之首。
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科研设施自然捉襟见肘。我记得,当时根本就是没有真正的医学实验室,科研用房很少,医务人员要跑到宁波大学、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所去做实验。
慢慢地,我们设立了医院第一个中心实验室,通过人才引进,购买科研仪器设备,投入研究配套,建立起转化医学实验室和干细胞实验室,这也是全市卫生系统里最早的市级重点实验室。
要说飞快发展,还是在最近五六年时间里。2018年,我们通过租用建行大楼,认真布局打造,建立起中心实验室、转化实验室、医工交叉实验室等。不仅如此,我们在方桥院区专门建设一栋科研大楼,预计2025年6月就可完工。
2024年7月,省卫生健康委确定研究型医院建设单位10家,我们医院是宁波两家入选医院之一。目前,我们已经建设了省重点实验室、省工程研究中心,这在地市级医院里并不多。这些基础科研平台的建设,为医院科研工作的不断进步打下了良好基础。
(三)“科研工作没有捷径可走”
记者:创新成果不断涌现,离不开科研人才的努力。硬件建设之外,宁波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在软件建设上有哪些探索?
阮列敏:
打造研究型医院,引人才、育人才都很关键。近年来,我们引进和自主培育了800多名高层次人才。医院目前有员工5300人,专业科研人员(不含临床医生)占全体员工的约1.8%。这个指标已经接近省研究型医院建设要求,但我们还是要进一步提升标准,在科研人才队伍建设上进一步下功夫。
以前,我们的主任医生们虽然有做科研的意愿,但碍于大量临床任务,没有精力搞科研。所以我们通过招聘专职科研人员,培育科研创新理念,把临床学科的科研能力带动上来,让医院的科研氛围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很多医院同行询问,为什么这几年宁大一院的科研发展这么快?因为从十几年前开始,我们一直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在做,因为科研工作不能靠侥幸心理,也没有捷径可走。
(四)“希望找到诊断抑郁症的客观绝对的标志物”
记者:俗话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我注意到,这些年,您自己在科研上也亲力亲为,收获不小,连续拿到宁波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宁波市科技创新特别奖。请您介绍下您的研究情况?
阮列敏:
我是精神卫生科的医生,在我们医院这个学科现在叫心身医学科,我自己也长期致力于心身疾病的临床诊疗与科研工作,这些年来,取得一些成果,也被写进中国心身医学研究进展,并先后被欧洲、德国等疾病诊疗指南引用。
抑郁症是我的第一个课题研究方向,当时主要是研究抑郁症跟心内科心血管疾病之间的关系,也就是探索抑郁症究竟会对心内科血管疾病的发生、进展起到什么不良影响?找到两者之间的相关性,后来这项研究成果还拿到了浙江省卫生科技进步奖。
针对抑郁症的诊断,在世界范围内都有一个难点亟须攻破。我们都知道,抑郁症发病率比较高,但诊断困难是一个最大的问题。
抑郁症不像其他疾病,比如体温量出来超过37.5℃,就说明你发热了;血压超过130/90mmHg,就说明你血压高了。抑郁症的诊断主要依赖于医生的临床经验,没有一个客观指标可以来判断。
所以现在国内外,大家都在开展研究这方面的研究工作,希望能找到一个客观的绝对的标志物,说明与抑郁症相关,使其成为抑郁症的诊断依据或者指南。
目前,我带领的心身团队正就神经精神疾病的发病机制及新型诊疗技术研发等方面开展一些系列研究。我们希望能跳出常规思路,结合多重光学生物芯片,制作可穿戴性设备,以及研发抑郁症诊疗的新平台。
目前这个项目正和杭师大合作,而且前不久,这个项目获批省科技厅的“尖兵领雁+X”科技计划立项项目。
(五)“一定要去改良、去创造、去发明”
记者:有人可能认为,医生就是看病,把临床做好不就好了吗,为什么要这么重视科研。科研和临床,您觉得是什么关系?
阮列敏:
有些市民觉得宁波的医院不够好,与一线城市的大医院比有差距。这个差距,科研能力就是最主要的方面。
其实,宁波医院的临床水平真的很好。比如说,我们医院神经外科的脑肿瘤手术排在全省前列,心内科诊疗水平是全省前五,前列腺癌诊治水平排在全省第二位。这样优秀的学科和优秀的医生还有很多。
现在,我们医院已经吸引全国各地的人来看病。有一次,我问一个南京来的患者,他说是有朋友在这里治好了,就介绍他来。
临床技术水平的提升其实和科研能力提升脱不了关系。现在宁波整个卫生系统都很重视科研。
我们需要去真正理解和实践科研工作的内涵,就是要立足于临床,发现问题,明确研究方向。同时研究创新成果也要反哺到临床,使得临床技术更强,造福患者与社会。
所以,创新来自临床、归于临床。
想要在专业领域内和患者心目中有影响力,首先要不断提升治疗水平,我们不能一直沿袭传统思维,一定要去改良、去创造、去发明,每一个进步,可能对患者都大有帮助。
比如,我们医院的肝胆胰外科研发的肝胆胰手术计算机辅助决策系统,改变以前靠CT平面图作依据的老方法,通过三维成像技术,帮助医生更加精准实施手术,这项技术现在不仅我们自己医院在用,还应用于国内数十家三甲医院。
(六)“临床医生和护士都搞创新,病人少遭罪”
记者:这些年,医院高度重视科技创新,持续打造科技创新的生态,给医院带来什么变化?
阮列敏:
在最新公布的2024年上半年浙江省三级医院DRG绩效考核中,医院疾病诊治综合能力及病种难度均位居全省第一。在全省重点监控病种(术种)中,医院13个病种(术种)位列全省前三,37个病种(术种)位列前五,71个病种(术种)位列前十,这些都是科研带来的变化。
不仅如此,我感受很深的一个变化是,现在,不仅是专业科研人员,还是临床医生和护士,都有了创新理念。
大家可能想不到,我们护士的科研理念也很强,比如说,我们ICU病房一位护士,她在护理过程中发现,患者的插管容易脱落,而且冲洗困难。有一次,她带着儿子去玩,从一个喷泉上得到启发,把插管技术进行了改良,把问题解决了,病人也少遭罪,也能预防院内感染。
还有一位护士长,发现原来的输液架,操作起来不方便,于是自己想办法进行改进,让输液架又好用又安全。所以,现在科研创新是无处不在,这也是我们最想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