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太空中的火星环境“模拟”到地球,需要多大的空间?在宁波大学天体化学与空间生命—钱学森空间科学协同研究中心(以下简称“协同研究中心”),这个答案是——1.8立方米。
近日,由宁波大学天体化学与空间生命——钱学森空间科学协同研究中心主办的“地外极端环境综合模拟舱开放课题项目启动会暨签约仪式”在宁波大学梅山校区顺利举行。由宁波大学协同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赵玉芬科研团队自主研发的“地外极端环境综合模拟舱”吸引了全场的目光。
协同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华跃进教授介绍道,模拟舱可以对舱内环境的微重力效应、亚磁环境、强辐射环境以及大气的温度、气压和气体成分进行精准控制,高度接近地外极端环境真实场景。除火星外,还可以模拟月球等其他地外环境。
舱内可以开展地外极端环境下关于生命、医学、化学、物理、材料等多学科的研究项目,助力解决人类空间探索及健康发展的关键难题。
此外,模拟舱还配备了生物样品观测系统。科研人员可以通过机械手进行舱内操作、自动取样,所有生物样品的培养数据,均可通过系统实时监控和分析。
启动会上,宁波大学协同研究中心研究团队宣布与浙江大学、南昌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多所高校主持的15个课题项目签约合作,向这些精心挑选的项目主体免费开放模拟舱使用权限,并提供开放课题基金支持。
“与其说这是一场合作签约,倒不如说是一场‘太空梦’的传递”。华跃进指出,目前,我国的太空模拟设施设备大多只能单因素独立控制变量,这一设备将不同因素整合于小型空间的模拟舱尚属首次,填补了国内乃至世界空间科学研究领域的空白,极具前瞻性和实用性。
现场,来自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浙江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厦门大学、南昌大学等多所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参观学习“地外极端环境综合模拟舱”装置,并探讨地外极端环境下的生命、医学、化学、物理和材料等多学科研究方向。
在遥远的未来,火星是否有可能成为人类的“第二故乡”,这一引人遐想的问题正激发着科学界的无限探索欲。协同研究中心表示,接下来将持续推动国内外跨学科合作,探索地外生命的奥秘,助力我国空间探索事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