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满,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八个节气,也是夏季的第二个节气。小满,斗指甲,太阳到达黄经60°,于每年公历5月20—22日交节。小满之名,有两层含义。第一,与气候降水有关。小满节气期间南方的暴雨开始增多,降水频繁;民谚云“小满小满,江河渐满”。小满中的“满”,指雨水之盈。第二,与农业小麦有关,是指小麦的饱满程度。
科技特派员助力余姚市竹林资源高效
利用和黄精种植产业发展
黄精“以其得坤土之精粹”而得名,是传统经典的食药两用食材,口感好,可长期大量食用,自古可以代粮。在“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大健康背景下,黄精需求与日俱增,产值从2016年不足20亿发展到2024年超过300亿,每年产值、面积仍然增加50%以上,产业特色和市场优势明显。黄精自然生于山地林下、灌丛或山坡的半阴处,林下种植,不需良田、不占耕地、不争林地,不要仓贮。依靠黄精现有栽培技术,规范种植亩产千斤生品,按现行市场价每斤10元计算,每年亩产万元,实现山区群众不砍树也能富,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有效途径。余姚市地处美丽富庶的长江三角洲南翼,生态环境优美,市内共有竹林面积近30万亩,但近年来,竹林经济效益低下,农民收入受限,竹农经济发展面临瓶颈。
为充分利用余姚市竹林资源,发展黄精种植产业,宁波市农科院科技特派员陈惠云、浙江农林大学李聪联合浙江五府农林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在科技部门指导支持下,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以“乡村产业振兴”战略和区域产业发展需求及为导向,产学研协同攻关,开展毛竹林下大叶滇黄精种质资源评价研究及种植示范推广,有效盘活低效竹林资源,提高毛竹林下黄精种植技术水平,助力四明山区农民共同富裕。大叶滇黄精天然群体存在多倍体和异倍体,植株高大、地下根茎粗壮,林下、露地栽培均正常生长。具有生物产量大,适应性强,口感佳等优点,极具推广潜力。虽然大叶滇黄精在四川、湖北、重庆等地林下种植产业已经相对成熟,但适合于余姚地区,尤其是在毛竹林下适合种植的大叶滇黄精优良种源(种质)亟待探索。科技特派员团队通过收集和筛选全国主产区大叶滇黄精种质,建立包含产量、功效成分含量、抗逆等多指标的大叶滇黄精品种筛选技术体系,筛选适合毛竹林下种植的大叶滇黄精优良种源或种质并建立种植示范基地,形成可复制推广的毛竹林和大叶滇黄精高效复合栽培模式,实现农民增收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