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8月,宁波象山甬红果园荡起一阵绿波。园中的柑橘品种“红美人”正值果实膨大关键期,浙江省柑橘研究所副所长王鹏捧起一根枝条,仔细检查果树生长和果实发育情况。
“这棵正在挂果的‘红美人’果树,长势好的很!”王鹏笑着说。
作为一名科技特派员,王鹏已经与“红美人”结缘了十多年。
2012年,正值象山红美人大规模推广的高速发展期,但王鹏接触红美人后却发现,高接换种的树体易早衰,成为推广上的“拦路虎”。
“好好的果树,像营养透支的‘病西施’,枝梢瘦弱、叶片枯黄,第三年就撑不住了。”王鹏说,在当年盲目追求经济效益的粗放式种植管理模式下,早衰的红美人成了“病美人”。
当年,红美人在国内试种的时间并不长,很多果农对这一品种的了解不够透彻。王鹏查阅了大量文献,深入田间实地实验观察,为这位早衰的“美人”把脉开方。
他做的第一件事,是摸清果树的“脾性”。
“红美人属于杂交类柑橘,果实娇嫩,对雨水敏感,并且天生‘胃口大’,不能按照传统栽培模式种植。”王鹏发现,象山当地果农借鉴了传统早熟温州蜜柑模式,常使用避雨大棚控水控肥的方式来栽培,就容易导致“营养不良”。
为了让果树“吃饱喝好”,王鹏采用了“强势栽培”策略供给水肥,并带领团队按照红美人柑橘肥水需求规律,制备不同阶段的“营养餐”——
果树萌芽期和花期,要通过肥水同灌的方式大量补充氮素和磷素,结合叶面喷施硼、锌等中微量元素;
在果实膨大和转色期,钾含量要适当提高,以促进果实的迅速膨大和可溶性固形物的积累,同时在夏梢和秋梢转绿期间叶面补充钙、镁等中微量元素。
果树“底子”扎实了,但挂果数量太多,高品质的标准大果就不够多。
“原来30多片叶子供养一个果,果实太‘瘦弱’。”经过反复对比研究,王鹏找到了维持红美人树势和品质的最佳叶果比范围——60至80片叶子养一个果实。
这样一来,单果质量变大,亩产量也能保持在三四千斤,且精品果率节节攀升——淘汰掉小果后,200克以上的红美人果实身价倍增。
又过了几年,王鹏却发现,精心呵护长大的红美人,树势依然会出现衰退。
“病根”在哪?原来,光给果树“水肥把脉”不够,生长环境也要量身定制。
红美人在经过多年避雨栽培后,会发生连作障碍,果树根系分泌的有害物质长期积累在根际周围土壤中,导致根系发育和养分吸收受阻。
为此,他通过挖沟增施有机肥,改良根际土壤,并设计了带大天窗的大棚,在红美人果实转色期,就关闭天窗避雨,控制土壤含水量改善果实甜度;
在不需要避雨的春夏季,就打开天窗,通过雨水带走土壤中积累的有害成分。
一套“组合拳”下来,曾经被早衰问题困扰的红美人,已经筋骨强健、蓬勃生长了。
王鹏告诉记者,虽然红美人栽培技术已经愈发成熟,但要做到单果质量200克以上、糖酸比例协调、果肉细腻无渣的品质保障,仍然需要久久为功。
“近几年,红美人又面临着极端气候带来的挑战。夏季最炎热的时候,我们要加盖遮阳网、喷雾降温;冬季最冷的几天,延后完熟的红美人要加增内膜,提升棚内温度。”王鹏说,一年四季,他总要跑来象山十几趟,为红美人的生长情况“把脉开方”。
现在,做好象山精品果这张“名片”,他还有更多设想和规划。
“未来,智慧农业将成为红美人种植的关键词,我们计划采用自动化设备实时采集果树栽培环境和生长发育信息,通过物联网实现光、温、湿、水、肥的智能化调控。同时开展选种育种工作,培育出更多品质更好、熟期搭配合理的优良柑橘品种……”
此刻,甬红果园的红美人果树枝头低悬、挂满青果,阳光宛如给果实镶了一圈金边,一晃眼,仿佛已经看到金果飘香的美好季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