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湾的潮水,正在改写长三角的城市叙事。
上周,唱好杭甬“双城记”第四次市级联席会议在甬举行。这是首次由杭州、宁波、绍兴三市共同召开的联席会议,签署了多项合作协议,标志着杭绍甬三市协同发展进入新阶段。
从杭甬双城互动到杭绍甬三市联动,环杭州湾的三城“朋友圈”能否探索构建长三角“新语法”?
从杭甬到杭绍甬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殷切勉励杭州和宁波唱好“双城记”,推动两市错位发展、协同发展,为浙江省及全国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如今,这场大戏有了新角色。
绍兴的加入绝非偶然。早在2020年,我省出台《杭绍甬一体化发展实施方案》,全力推动三市形成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创新要素顺畅流动、公共服务品质共享的一体化发展格局;2022年,省政府批复同意设立杭绍临空经济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绍兴片区;同年6月,省第十五次党代会提出唱好杭甬“双城记”,支持绍兴融杭联甬打造网络大城市;去年5月,省委、省政府发布《进一步唱好杭州、宁波“双城记”打造世界一流社会主义现代化都市圈的行动方案》,分别对杭绍甬一体化都市连绵带建设作出部署。
强强联手,共塑产业、创新、开放、文化高地,是杭甬“双城记”的重要主题。然而,要实现这一宏伟蓝图,地理空间上的阻隔亟待弥合,两大“万亿之城”中间,亟需一条“金扁担”。
这条“金扁担”,就是绍兴。
“杭甬+绍兴”,不是简单做加法,而是催化乘法效应。2024年度统计数据显示,三市以占全省53.7%的GDP体量,聚合11个国家级开发区形成“创新反应堆”——杭绍甬抱团创造的协同增值如产业链互补、技术共享、市场互通,正为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打开想象空间。
“杭甬+绍兴”,更要做好系统集成。从更高维度看,这种城市群的扩容,正深度契合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的“发展组团式、网络化的现代化城市群和都市圈”新理念——三城如同精密咬合的齿轮组,以功能互补、权责清晰的模块化架构,重构区域发展范式。当传统城市“摊大饼”扩张遇阻,杭绍甬选择用集成书写新篇:以互联互通为电路、统筹兼顾为算法、共建共享为协议、协同联动为接口,构建“可持续进化”的城市群操作系统。
协议文本的深意由此浮现:杭州与绍兴,集成“湾区同城新典范”;宁波与绍兴,加载“世界级湾区创新合作新高地”驱动引擎;萧山与海曙,部署“空港+数字贸易”枢纽节点……
这组顶层设计,实则是杭绍甬三市以系统集成思维编织的发展蓝图:既要物理缝合地理缝隙,更要在逻辑层打通要素资源流通通道,最终实现“1+1+1>N”的城市综合承载力跃迁。
三座城的“聚变”
在余姚的舜宇光学实验室,技术人员正在调试一组为杭州某自动驾驶企业定制的镜头。这些产品将经由杭甬高速复线宁波段二期,送达客户手中。
这条今年刚通车的高速公路,西连杭州萧山国际机场,途经绍兴滨海新区、杭州钱塘新区,东接宁波前湾新区、宁波石化经济技术开发区,恰似三市产业的缩影:
杭州段连着未来科技城,聚集阿里、海康等数字巨头;绍兴段串起集成电路小镇,国内芯片行业头部企业多年前在此落子;宁波段直达前湾新区,吉利研究院的工程师正在攻克下一代电池技术……
“各自立足差异化优势,以互补破题、以催化提质,最终实现三城‘聚变’,构建功能协同、优势叠加、整体跃升的区域一体化发展样板。”宁波市发改委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处相关负责人说。
当前,三市联合创建的环杭州湾现代纺织服装集群、浙东工业母机先进制造业集群已跻身“国家队”;三市集成电路及相关产业营收占全省比重近70%,“芯片—软件—整机—系统—信息服务”的区域集成电路产业生态体系逐步形成……
更大的“聚变”在开放领域。杭州、宁波、绍兴地处长三角“金南翼”,各领域重大改革试点叠加,高能级开发开放平台集聚。比如杭甬先后开通“东洲—乍浦—宁波”“下沙—乍浦—宁波”两条海河联运外贸精品航线;两市机场互设“异地货站”,实现货运零换乘。去年,杭甬两地海关实现跨关区保税油直供达261.4万吨。
又如,宁波前湾新区与绍兴滨海新区开展战略合作,形成了集成电路、汽车制造等六大特色产业集群,双双获批浙江省高能级战略平台。
此次联席会议,进一步强化了“开放门户”之间的强强联手。各方明确,加强自贸区、综保区等平台联动;加强杭州、宁波国家级临空经济示范区协同合作,提升杭州萧山国际机场、宁波栎社国际机场服务能力,合力促进空港能级提升,推动空铁、海铁、江海多式联运,共同打造物流大枢纽;倡议完善全球数字贸易博览会、中国—中东欧国家博览会、绍兴国际纺织品博览会等办会相互支持机制等。
这或许正是中国城市化的“新语法”:用“强城”筑基,以“建圈”赋能,靠“组群”突围。
湾区经济的“浙江范式”
杭州湾畔,一场关于城市协同发展的深刻变革正在上演。宁波大学附属人民医院引入达摩院医疗AI后,开出的全省首个胰腺癌早筛门诊,已从4万人中发现6例早期病例——这个看似微小的突破,恰是杭绍甬协同创新的生动注脚。
在政务服务大厅,杭甬100多个高频事项实现“跨市通办”;在医院,4000家医疗机构纳入异地就医结算系统;在轨道上,杭绍甬城际列车实现“公交化”运营,宁波远期规划的16条地铁线路中,4条直通绍兴;更接地气的是,三市社保卡实现264项“一卡通”服务,图书馆、健身房等220个文体场馆互通互认,连医保个人账户都能跨区域家庭共济……这些看似细微的连接,正重塑着城市关系的底层逻辑。
最新数据显示,之江实验室、甬江实验室等30余家新型研发机构,正在构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的全链条创新生态;宁波前湾新区与绍兴滨海新区联手打造的“万亩千亿”平台,已集聚12万名高技能人才,在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领域突破62项“卡脖子”技术。这样的创新,为三城技术交易注入了强劲动能。
显然,“双城记”框架下的杭绍甬协同,完成了从“政策推着走”到“市场自己跑”的蜕变:前者是政策破题、夯实基础的量变铺垫,后者是市场主动、内生循环的质变跃升。
面向未来,三地正在谋划更深的协同:共建科创走廊,争创国家区域科技创新中心;推进沪甬跨海通道前期工作,让杭州湾从“C型”转变为“O型”,深度融入长三角;打造全国首个“数字经济+先进制造”融合示范区……
杭州湾潮起潮落,见证着这片热土的每一次蜕变。“超级湾区”的未来,正藏于三城相互成就的潮涌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