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尾尾泛着亮光的银鲳,在宁波象山港湾水产苗种有限公司(文中简称港湾公司)的养殖车间里欢快游动着。
“目前,港湾公司每年可稳定销售50万尾以上的银鲳鱼苗,预计今年为企业增收150万元。”宁波大学海洋学院教授王亚军介绍道。
2014年,他作为科技特派员帮扶港湾公司,致力于实现银鲳产业化养殖技术突破。
此前,宁波银鲳研究团队花了二十多年的时间,打破了银鲳“出海即死”魔咒,实现全人工繁育。但是,从实验室里的小桶、小池子,到如今200多吨的大水体育苗,成鱼批量化养殖成了银鲳产业化道路上新的挑战。
“原本预计每平方米可存活5000尾鱼苗,实际存活还不到一半!”新阶段、新问题,又给王亚军“泼了一盆冷水”。
为了让鱼苗更适应产业化需求,他带领研究团队,不断培育能适应复杂养殖环境的银鲳新品系。
王亚军在宁波大学梅山校区中试基地查看鱼苗生长情况
研究团队连续六年开展耐低温、速生品系选育工作。每年冬季,港湾公司的低温选育鱼苗会转移至宁波大学梅山校区中试基地,逐年降低养殖温度,筛选耐低温的个体,开展全人工育种工作。
多年坚持,成效显著。银鲳耐低温能力从10℃左右降低至6℃,避免了冬季冻死损伤。
不仅如此,团队还成功选育出全人工条件下第六代(F6)速生群体,其生长速度较银鲳野生种群提高了约30%至40%,大幅节约了企业养殖成本。
“通过技术突破,港湾公司每年鱼苗培育能力达到了百万尾。底气足了,就敢于接单和扩大生产。近两年,我们团队的核心工作之一,就是协助港湾公司将技术对接到下游养殖企业,推广商品鱼养殖技术,保障鱼苗销路稳定。”王亚军说。
王亚军在宁波大学梅山校区中试基地指导学生培育鱼苗
每年夏天,在银鲳养殖关键期,王亚军都会来到养殖现场,检查鱼体组织病理,排查鳃部和体表寄生虫,并手把手传授养殖户饲料投喂、水质管理、病害防控等技术。
技术的突破和推广,逐步推进产业化目标的实现。
“自2022年起,港湾公司在银鲳产业开发中实现扭亏为盈,育苗营收稳步增长。下一步,我们将推进银鲳成为新的主养品种,进一步填补银鲳养殖市场的空白。”港湾公司经理陶顺顺说。
这尾银鲳,还将“游”进更广阔的国际市场。今年,王亚军将带领团队举办首届银鲳“一带一路”国际学术研讨会。届时,将邀请拥有银鲳资源的国际、国内学者共同探讨海洋资源保护、鲳属鱼类系统分类、产业化开发等话题,构建起 “银鲳产业化创新联盟”,强化学术交流、拓展合作空间,打开更大的市场。